【2018巴黎眼鏡展】本地品牌 給行業的新視野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2018巴黎眼鏡展】本地品牌 給行業的新視野

bkb_%e8%a8%ad%e8%a8%88_design_thumbnail

在巴黎國際光學眼鏡展(Silmo)展場,偶爾可見香港人擦身而過,看其行為猜測,應該是代理商或零售商。二十年前的Silmo,別說是香港人,就連亞洲人都少之又少。但眼鏡市場發展到今日百花齊放,亞洲正是強大助力,既在於龐大需求,也在其帶來的衝擊和碰撞。以下三位香港受訪者,均是Silmo及各大國際眼鏡展的常客,他們在歐洲爭取突圍,也同時為這個保守的行業,帶來新動力。

世界很大,一副眼鏡由設計、生產、參展、銷售,最後到用家手上,中間兜了不知多少地方;香港很細,但你看,一副眼鏡就把人連繫起來,從彈丸之地走向世界。

亞洲眼鏡王國 Puyi Optical by Jeffery Yau

以Jeffery的地位,早已不必親自跑眼鏡展,也能掌握行業最新動向;今年他卻彷彿重拾起一入行時的興奮,一連四日每朝便趕到展場,看來應該發挖到一些有趣的新事物。
以Jeffery的地位,早已不必親自跑眼鏡展,也能掌握行業最新動向;今年他卻彷彿重拾起一入行時的興奮,一連四日每朝便趕到展場,看來應該發挖到一些有趣的新事物。

在Silmo,只要跟人談起香港,期間多半都會提及Puyi或Jeffery這兩個名字。邱子傑(Jeffery)不是眼鏡設計師,但由他一手創辦的溥儀眼鏡(Puyi Optical),對眼鏡市場帶來深遠的變化,影響力甚至遠至歐洲。

在從事眼鏡行業之前,他已經有收藏眼鏡的習慣,一見到漂亮的眼鏡,便會忍不住收入囊中,藏品多到無從計算,「如果讓我回到過去,一定好好保留戴過的眼鏡,點知將來會做眼鏡生意呢?」其實Jeffery是資深四眼仔,小學一年級開始戴副眼鏡,中學時近視度數已升至過千度,生活根本離不開眼鏡。出身於鐘錶世家,Jeffery卻另闢新徑,把眼鏡當奢侈品經營,在2001年創辦了溥儀眼鏡。眼見市場高檔產品選擇有限,他便把目光放到歐洲,「我

還記得第一次是我和太太兩個人去巴黎眼鏡展,看看有什麼新的品牌。那時Lindberg才剛起步,Mykita都未出現;許多現在有聲有色的品牌,當年也只是小牌子。」

他坦言,精挑細選採購回港的新品,很多客人就算喜歡但也都戴不了兩三天,畢竟戴得不舒服,產品設計或概念再好也無補於事;因為大部分參展商,根本沒想過會把產品賣給歐美以外的顧客,更遑論為亞洲人量身訂製。「所以我一直都不停向品牌反映:『你們的產品好靚,但我的客人戴不了,我只能賣給很窄的客源』。直到後來訂單有所增加,才能要求對方特別為我們設計亞洲款。」Jeffery也充當起顧問的角色,協助歐洲品牌了解中港市場需要。

這三副眼鏡是Jeffery二十多年前尚未入行時便買來收藏的,他形容當時特別喜歡這類細副的款式。
這三副眼鏡是Jeffery二十多年前尚未入行時便買來收藏的,他形容當時特別喜歡這類細副的款式。
出自日本福井縣資深工匠之手,用最高端鈦金屬物料製作,呈現簡約典雅的韻味;自家品牌推出的眼鏡系列Puyi Project,自然是集百家之大成。
出自日本福井縣資深工匠之手,用最高端鈦金屬物料製作,呈現簡約典雅的韻味;自家品牌推出的眼鏡系列Puyi Project,自然是集百家之大成。

就設計趨勢而言,他指出設計師品牌和時裝品牌的界線變得愈來愈近,「傳統上重視功能性的designer brand變得更靚、多元化和有創意,fashion brand也開始正視fitting、手工和物料輕重,雙方都重視這種產品,樂於投放更多資源去研發。」時裝巨擘如LVMH和Kering旗下的眾多品牌,已從以往交給代理商和生產商負責,改為由各品牌自行負責設計和生產。亞洲市場漸趨成熟,品牌也會因應不同地區用家的外貌特徵、喜好,來制定策略。「最近和時裝品牌談起,他們希望把眼鏡做到像波鞋一樣,推出限定款吸引人追捧。」可見,眼鏡和時裝的關係變得前所未有的緊密。

「從來做眼鏡都不是易事,看似簡單的產品,卻很難在設計上有突破,一定比手袋難做得多,人類要進步,對眼鏡的要求愈來愈高,既要戴得舒服,又要耐用,還要迎合不同場合。」但他平日極少以眼鏡look示人,原因是為了保持「中立」,他相信不戴眼鏡反而能更清晰地看待這個產品。不過以下品牌可能是例外,說的是今年推出Puyi Project,自家品牌怎會不有所偏愛?更何況是他每日佩戴的生活必需品。

「眼鏡傳統上是比較沉悶、古板的行業,如今變得多姿多采,我也樂在其中。」

雕塑家的立體思維 chimmm…… by Simon Chim

眼鏡設計競爭激烈, Simon不惜用十年時間,證明自己設計眼鏡「唔係玩玩下」。
眼鏡設計競爭激烈, Simon不惜用十年時間,證明自己設計眼鏡「唔係玩玩下」。

獨立眼鏡設計師Simon Chim在香港作風低調,但在國際眼鏡展場上,他的設計卻以大膽、破格著稱。今年是他連續第十年在Silmo參展,他自豪地說,終於可以說一個橫跨十年的品牌故事。

在香港土生土長,其後在台灣和加拿大修讀美工和雕塑,Simon說自己從小喜歡繪畫,「尤其是畫立體的東西,我不甘心只是塗顏色,一定會畫到有立體效果。」畢業之後從事室內及家品設計,兩者雖有大小之別,說到底也是在創作立體空間。他的作品早年在米蘭名店10 Corso Como及香港「連卡佛」百貨有售,也曾在米蘭國際家具家飾展亮相,是00年代備受注目的華人設計師。

身邊有很多朋友問他,為何不試下設計眼鏡?「眼鏡是一個好專門的範疇,所以我不能隨隨便便告訴人:『我識設計眼鏡』,一定要深入明白了先。兩個窿、兩枝棍,點樣先可以變成有特色、有變化的產品?」他並不急着找答案,而是以參觀者的身份,用兩、三年把全球各大國際眼鏡展逛了個遍,一來是大量觀察眼鏡設計師的作品,二來是了解眼鏡業的運作方式,看夠了才着手設計眼鏡。「我做雕塑出身,是落手做嘢的人,自然不怕落廠和用機器,也懂得處理木、石、金屬、塑膠等各種物料,具備這些基礎對我掌握眼鏡製作有很大幫助。」Simon在2007年尾開始研發第一個眼鏡系列,2009年帶到Silmo展出,作品卻被評為「太潮」、不合大眾,他慨嘆眼鏡界比時裝界保守得多!

Simon的首本名作是環保紙眼鏡,用舊報紙和漫畫書來包裹整副眼鏡,就連蔡司鏡片也找他合作推出特別版太陽眼鏡。
Simon的首本名作是環保紙眼鏡,用舊報紙和漫畫書來包裹整副眼鏡,就連蔡司鏡片也找他合作推出特別版太陽眼鏡。

但他沒有心灰意冷,繼續堅持我行我素,「要在這一小眾設計師品牌中突圍而出,讓人記住,設計思維和切入點就要與別不同,這是我對自己的要求。」雕塑家立體思維訓練,在他眼中看來,鏡框和鏡片沒有必然關係,不一定要百分百扣連彼此。當他提出鏡片不是套在鏡圈之內,而是由螺絲固定在鏡圈之下的要求時,廠方馬上向他質疑可行性,因為以前沒有其他人這樣做,「我反問對方,只要既然支撐到,為何不行?這一兩年,周圍都有類似款式出現。所以要對自己有信心,不能因別人一、兩句說話便被打沉。」去年Silmo五十周年,大會邀請五十個品牌用插畫表達對未來五十年的願景,Simon正是其中一人,證明他的設計風格已得到業界所認同和肯定。

「好少設計師會挑戰鏡片,少和鏡片廠合作,也不會研發新技術。」今次展覽,Simon得意地展示正在申請專利的Chimask,遠看似是一副普通的金屬框太陽眼鏡,但是透過鏡片邊緣的塗層技術,使鏡片看來像被鏡圈固定,但其實是一副無框鏡,優點保留實在的視覺效果而減輕重量。

在國際眼鏡展孤身闖蕩多年,他最大感受是「冇人知我係香港人。」在米蘭眼鏡展(Mido),人們索性稱他為”il finto giapponese”,意思是”the fake Japanese”。「點解品牌名要叫chimmm…… ? 因為外國人總是把我的姓Chim串錯,我想人記住我的名字。」為了達到這個目標,Simon這些年來可謂絞盡腦汁。趁着參展十周年,他特意展出歷年設計的作品,若非刻意表明,這些作品根本看不出是多年前的舊作,甚至剛好是現在所流行的,可見Simon先見之明。

「我常常不滿現狀,要向前行、要快過別人,是有少少貪慕虛榮,但否則何來原動力?」

港產原創精神 Rigards by Ti Kwa

Ti Kwa尊重師傅的手藝,師傅也樂意和他一起研發新產品。
Ti Kwa尊重師傅的手藝,師傅也樂意和他一起研發新產品。

也許是去年五十大壽太熱鬧,許多人都反映今屆Silmo有點冷清,在Rigards的攤位情況相反,「今年是我們最好的一年,很多人說人流少了,但我們在頭三天,忙得連洗手間也沒時間去。可能因為我們參展已有七年,慢慢多了支持者,加上去年獲Silmo d’Or設計獎提名後,知名度高了,所以反應很好!」獨立品牌Rigards的Ti Kwa對我們說。Ti是馬來西亞華人,但他創辦的Rigards卻是名副其實的香港品牌,不但以香港為創作基地,招牌作手工牛角眼鏡,正由香港師傅人手打造而成。

Ti在美國大學畢業後,便來到香港發展服裝事業,「自己戴眼鏡都有很長時間,買來買去沒意思,最主要是因為材料單一,我這副和你那副沒什麼分別,一模一樣。」不甘心隨波逐流,他萌生起用天然牛角做眼鏡的念頭。「曾幾何時,眼鏡打板都是在香港進行,之後才慢慢移去大陸,我便去找以前的師傅。這些牛角鏡都是他們揼揼揼揼揼出來的,他們的手工特別好。」Rigards的香港工場只有兩、三個師傅,加上他自己的一雙手,所以產量貴精不貴多。2012年首次參加巴黎時裝展,憑實驗性的設計和優秀手工引起注意,得到Dover Street Market等時裝概念店垂青。

長達兩年的研發的925純銀系列,看中樑、鏡圈兩種截然不同的質感,便知師傅打造時花了多少心機。
長達兩年的研發的925純銀系列,看中樑、鏡圈兩種截然不同的質感,便知師傅打造時花了多少心機。
牛角的重量比板材輕三成,所以 即使牛角鏡框看來再有分量,其實都十分輕巧、佩戴舒適。
牛角的重量比板材輕三成,所以 即使牛角鏡框看來再有分量,其實都十分輕巧、佩戴舒適。

Rigards主打歐洲市場,也沒有刻意標榜來自香港,「香港的形象很好,但對歐洲人來說,Hong Kong is China。所以我們沒有特別強調是Hong Kong company,I want people to look at the glasses,看到高質的手工、原創、天然物料,然後才留意到是香港出品。先打開海外市場,然後才返香港。」香港的銷售點尊貴視力和頂好眼鏡,都是老牌眼鏡專門店,由於貨品供應不多,往往一上架就要補貨。「低調?太忙了吧!」Ti無奈地說。事實上,香港的全職團隊成員僅五人,銷售、設計、送貨、包裝通通都要自己想、自己做,情願把資源、時間和精力花在設計上。

他拿起一副青銅色復古圓形眼鏡,繼續說道:「我都有份整㗎!呢啲顏色我整的,不斷試,調好色後,跟着就要把顏色做得均勻啲,好似畫畫咁……」繼牛角之後,他陸續開發銀、鋁、金、鈦、銅、水泥等新系列,希望以小眾款式、刁鑽材料取勝。去年同時入圍Silmo d’Or獎的Best Sunglasses Design和Iconic Frames類別,前者是充滿未來科幻感的實木鏡框,後者則是造工複雜的流線牛鏡框。除了在物料下苦功,Rigards的師傅在眼鏡零件上也費盡心思,例如今年Red Dot Design Award及iF Design Awards的得獎作,賣點之一正是原創的無螺絲彈簧鉸鏈,美觀得來又耐用。

「我哋好細間公司,但好多嘢都未試,做都做唔切!」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及品牌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