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嶼小聚和《大嶼小報》 連結大嶼建立更好的社區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島嶼情書

大嶼小聚和《大嶼小報》 連結大嶼建立更好的社區

9

星期六早上的梅窩,空氣帶着涼意,年輕夫婦Nicole、Angus沒有趁假日窩在被窩裏,反而早早起牀,一身隨意的街坊打扮出門,目的地是鄰近屋苑的「大嶼小聚」,任務是幫手佈置聖誕裝飾。這是他們首次參與社區義工活動。他們剛搬進梅窩不久,心裏其實很渴望更加認識梅窩和大嶼山,但受疫情所限,許多社區活動、節慶活動都取消了。前陣子,Nicole在梅窩吃飯,遇上搭枱的街坊Fonnie,她倆一談便是兩個鐘,從中得知有大嶼小聚這一社區便利店,還應Fonnie之邀一起去參與聖誕佈置。

Angus、Fonnie和Nicole三位新相識的梅窩街坊,周文一早來到「大嶼小聚」幫手佈置聖誕裝飾。
Angus、Fonnie和Nicole三位新相識的梅窩街坊,周六一早來到「大嶼小聚」幫手佈置聖誕裝飾。

大嶼街坊聚腳點

大嶼小聚是個怎樣的地方? Nicole在這裏買到來自大嶼山長沙的「隱世」酸種貝果,「買開就停不到」,也在此感受到梅窩街坊的友善、親切。小聚大門的黑板上,寫着「大嶼好生活:尊重大地、健康食物、連結城鄉。」

可是有聚就有散,小聚的舖位租約在十二月底就期滿,馬上便到尾聲。「有一個地方集中了大嶼山的文化,如果要結業真的好可惜,尤其是它給新搬入來的人一個聚腳點。」Nicole、Angus感慨和小聚「相見恨晚」,「惟有趁結業前做義工留低一條腳毛。」

午後,同樣是近年搬入梅窩的年長街坊文太,帶着幾件新織的冷衫來到小聚。文太織衫織了幾十年,賣衫倒是第一次,她把織好的衣物放在小聚義賣,收益用來捐給水牛協會買草飼料。自從在梅窩生活以來,文太便一直關注大嶼山的水牛,「我自己主動去認識水牛協會的主席,知道牛牛好慘,出錢出力買草。」

文太雖搬入梅窩不久,但十分關心社區和環境,義賣手織衣物,支援水牛關注組織。
文太雖搬入梅窩不久,但十分關心社區和環境,義賣手織衣物,支援水牛關注組織。

大嶼小聚在二◯二◯年四月正式開舖,從早期的翻新工程到後來的日常管理、運作,全都靠大嶼街坊的參與。當日一早開舖、清掃的小燕,是小聚的發起人之一,也是店長之一。小聚的所有店長都是大嶼山居民,義務參與,擔當採購、會計、運輸、看店等不同角色。

小燕向我們介紹了小聚的理念:「第一是尊重自然,盡量賣一些不傷害大自然的產品,柴米油鹽都有揀過。」由有機食品到環保廁紙,小聚是梅窩首間綠色用品專門店,讓街坊不用出市區也買到理念相同的日常好物。

「第二是連結城鄉,人們來到梅窩,我們其實想他們認識大嶼山,所以有明信片介紹梅窩的村落,有鹿湖地圖講鹿湖的寺廟,有水口生態、水口婆婆山歌的書。」另一位店長Clara是土生土長梅窩人,她表示小聚這樣的空間是梅窩前所未有的,「第一是相對年輕、有活力,推廣綠色生活;又提供空間,給街坊展示創作天份。」

抱着「想為社區做少少嘢為起點」而建立了這個社區空間,在這場近兩年的社區實驗中,小燕最大感受是:「大嶼小聚是一個好體驗愛的地方,因為大家的付出都是無條件的。」小燕說,許多街坊喜歡過來傾偈、分享他們的想法、感受,這跟現在的社會氣氛也有關係,令人們更加渴望傾訴、交流、分享,大嶼小聚也如其名,讓大嶼各處街坊在此相聚。

小燕(左)和Clara和一班義務店長,在大嶼小聚建立了寶貴的鄰舍關係。
小燕(左)和Clara和一班義務店長,在大嶼小聚建立了寶貴的鄰舍關係。

社區小報 書寫大嶼故事

當日除了聖誕佈置,也有幾位義工埋首一枱,合力製作精裝版的「大嶼村落2020年曆」,希望幫《大嶼小報》未來一年四期籌集營運經費。

《大嶼小報》在二○二○年四月推出第一期,封面故事以《當沙灘與山野遍地口罩時》為主題,關注的正是疫情初期大嶼山居民所面對的困擾。小燕也是小報的創報成員兼社區記者,「點解要搞社區報?關心社區,珍惜大嶼,是我們開頭一班人一齊傾出來的。點解要做個平台出來,是因為想人們多些關心這個社區。當現在大嶼山不斷地有不同的發展、不同的破壞的時候,會令我們失去了什麼?」

《大嶼小報》至今出版九期,涵蓋社區、 民生、環境、發展、歷史等多元化的題 材,內容豐富、扎實,亦見人情味。
《大嶼小報》至今出版九期,涵蓋社區、民生、環境、發展、歷史等多元化的題材,內容豐富、扎實,亦見人情味。

直到今年十月,《大嶼小報》已經出版到第九期,編採成員雖都是義務參與,但都盡心盡力,書寫大嶼山人的小故事;他們中有大嶼山居民,如住在大澳的小燕和住在梅窩的編輯Grace,也有從大埔遠道而來當社區記者的Helen,她希望看到大嶼山真實的一面,「搭船去梅窩,或者所謂的鄉郊,是一種幾exotic的體驗,有點chill、放鬆的感覺;我開始去思考,這是否我對於梅窩或其他生活在島民的想像?是否全部人都一樣呢?」

她曾經也有刻板印象,以為住在離島的主要就是中環返工的expat、有錢的外籍人士,「做訪問時發覺,住在島上的居民、店主,他們有自己各自的掙扎和不安,這些情緒全部都存在,只不過是他們的故事有沒有被聽見。」她首篇文章,就是新、舊島民的人物專訪。

兩位社區記者在梅窩進行採訪拍攝,了解居民意見。(圖片由《大嶼小報》提供)
兩位社區記者在梅窩進行採訪拍攝,了解居民意見。(圖片由《大嶼小報》提供)

小燕舉例說,以應否開放嶼南道禁區這議題為例,有人認為「現在太不方便,當然應該開放」,也有人問「到底有誰在用這條路」,而小報的社區記者則提出一個問題:「如果嶼南道更開放了,對牛的安全有何影響?」他列表整理了近年汽車撞牛的意外,再統計目前和預計將來的車流狀況,並且訪問了巴士、的士、私家車司機對於如何開車和避開牛隻的經驗、看法。在主流傳媒出身的編輯Grace對此報道印象深刻,認為小報的重要性,正是彌補了主流傳媒所忽略的大嶼視角。

為了將《大嶼小報》送到大嶼各區居民手中,起初小報成員和義工都會一早出發,踏遍大嶼山,以「洗街式」的方式逐間店舖問對
方可否成為小報的派發點,到後來不少店主反而會主動追問他們,「幾時有新一期的小報出街」,小報的認受性和社區的連繫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建立起來。

除了印刷版,《大嶼小報》也重視網絡互動,小燕說他們最近開始推出「大嶼即時」,如早前紅潮再襲大澳等等,報道與大嶼居民切身關注的事件。

義工派報,也是深入社區的重要一環。(圖片由《大嶼小報》提供)
義工派報,也是深入社區的重要一環。(圖片由《大嶼小報》提供)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島嶼情書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