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區出發 二陂坊遊樂場給香港公園設計的啟示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從社區出發 二陂坊遊樂場給香港公園設計的啟示

tan210415sim_0172

玩耍,對香港小朋友而言,一直是件奢侈事。即使難得可以拋開繁重的功課,抽空去遊樂場,卻盡是小朋友也嫌悶的遊樂設施。事實上,香港的遊樂場設計長年被指不足且單調,就連政府立法會秘書處也於2017年撰寫了一份名為「香港的公共遊樂場」的報告,直指「設計千篇一律,不免單調乏味,難以吸引兒童玩樂」。

香港的遊樂場是否註定無聊?香港的公園,可以怎樣?今天正式開放的二陂坊公共遊樂場交出了一個新答案。

從社區出發

對於非荃灣街坊而言,二陂坊不好找,要由大馬路沙咀道轉入川龍街街市,再從密集的街市店舖中的小巷拐進去。荃灣是新界最多劏房的地區,尤以二陂坊最為密集,四周被住宅大廈和商店包圍的二陂坊空地,一向予人龍蛇混雜之感。該空地由康文署管轄,但一直以來只有幾棵樹,以及幾個為老人家而設的健身設施。不少小朋友會在空地玩耍,等家長放工後接送回家。

二陂坊舊貌(網上圖片)
二陂坊舊貌(網上圖片)
新設計色彩鮮艷,更有朝氣。
新設計色彩鮮艷,更有朝氣。

2018年,「未·共研社」跟不同設計師以及政府機構合作,重新設計四個微型公園,二陂坊是其中之一。相比「罐頭」倒模式的典型公園設計,是次改造設計團隊從由社區研究為起點,設計師陳韻淇(Kay)回想頭一次到場視察:「可能我們四處張望,很多人望住我哋,甚至有警察問我們在做什麼。」可見這空間雖看似隱密,但其實透明度很高。

他們在附近的大廈觀察,從人們晾曬的衣物想像住戶是什麼人,並從住戶門口張貼的單張得知在當地提供服務的社福機構,再順藤摸瓜,與該社福機構合作,以工作坊和小遊戲的形式,親身接觸及了解街坊需要,甚至共同創作,譬如Kay及團隊曾拿膠紙給小朋友玩,他們自動自覺在地上貼出各種線條,設計遊戲,自得其樂,這經驗轉化成現時新設計中地上的白色線條和方格,沒有特定用途,任由用家發揮想像去玩,「很多時候小朋友的參與權被忽略……我們希望把小朋友玩耍的自主權放在設計之中。」

改造後的二陂坊遊樂場,分成三個區域:遊樂設施、休憩區及活動區域。雖然地方不大,卻新增了大量公共座椅,令人驚喜的是,不少座位是老人家至愛、清涼的水磨石製成。即使是傳統的長木凳,也沒有其他公園常見、用來防止躺臥的扶手。其中一款椅子,水磨石連住一個軟膠小山丘,把玩樂和坐的功能結合,「在公園,不一定是小朋友有他們玩,家長就坐在一邊。有時候不同空間無須明確地分割。」

場內不少水磨石座位,夏天分外涼快。圖中特別設計的座位連「山丘」,結合玩和坐兩個功能。
場內不少水磨石座位,夏天分外涼快。圖中特別設計的座位連「山丘」,結合玩和坐兩個功能。
繩網氹氹轉
繩網氹氹轉

由於實際空間有限,兒童設施算不上多,但款式也是其他公園少見,如繩網氹氹轉,以及圓形鞦韆。這遊樂空間尤其多針對三至五歲兒童的設施,有人問,不遠處已經有荃灣公園,為何還需要這個遊樂空間?Kay解釋那是因為住附近的家長不放心小朋友自行橫過兩條大馬路去荃灣公園,寧願他們在樓下玩,自己可以看管得到,更放心,「蚊型公園也有需要它的人。」

以社區為本的設計,離不開回應街坊的實際需要。然而,一個社區盤根錯節的問題,非設計師單人匹馬可以梳理到。人們對於二陂坊的負面印象,設計師並非懵然不知。她早前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遊樂場新設計的照片,意見好壞參半,有人因2019年八月荃灣白衣人施襲的事件對該處反感,有人指設施很快會玩殘,倒不如像以前一樣爛地一塊乾乾淨淨仲好。Kay坦言自己對於這個項目也感到十分緊張,但無論如何,她確實看到區內小朋友的需要。「可能之後會出現很多問題,但我不介意有問題,反而是出現問題後如何去解決。」她也寄望「會否可藉這件事作為起點,令大家去思考如何互相尊重,一起保持一個乾淨、安全的地方?」

搖擺幅度低的鞦韆,三到五歲小朋友都適合。
搖擺幅度低的鞦韆,三到五歲小朋友都適合。

在制度中開拓空間

作為少有政府與私人機構合作的公共項目,是次改造工程涉及包括康文署、路政署、消防署等多個不同政府部門,過程中亦有大量制度和規條的問題要解決。當中最棘手的,是重劃消防通道。遊樂場的闊度為九米,消防署要求預留最少六米用作消防通道,供消防車通過,原先的消防通道置於中間,即是說,可以重新設計的地段,只剩下兩旁、各一點五米的位置。看似是絕路一條,但設計師的角色正正是挑戰現有的規範,「係咪一定要咁?」如果不是,那可以怎樣?

後來,設計團隊花長時間研究消防條例,反建議其他可行的消防通道路線,最終得出現在「S」型的消防逍道方案,消防車可照樣通過,而設計師亦有更多空間放置遊樂設施。Kay強調:「設計師的角色是一個facilitator(協調者),讓不同人走在一起建設更好的社區。」

由於可以放置硬件設施的位置不多,設計師想到用線條作為其中一個玩樂元素,讓小朋友發揮想像發明遊戲。
由於可以放置硬件設施的位置不多,設計師想到用線條作為其中一個玩樂元素,讓小朋友發揮想像發明遊戲。
公園另一邊的休憩處,種滿植物,環境清幽,也有可用作舉行不同活動的空間。
公園另一邊的休憩處,種滿植物,環境清幽,也有可用作舉行不同活動的空間。

在香港的遊樂場設計上,亦曾出現「破格」的先例。2018年,政府參考「共融遊樂空間設計概念比賽」得獎作改造而成的屯門公園遊樂場,有七米高攀爬架,「樹屋」、沙池、水池、大滑梯、方便輪椅推進的氹氹轉……受當區居民歡迎,也令人恍然大悟:香港的遊樂場原來也可以好好玩。2019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到,未來五年計劃將改造康文署轄下170個兒童遊樂場,將加強public engagement和共融元素等。Kay指:「設計擴闊人們對遊樂空間的想像,遊樂空間不一定是遊樂場,而遊樂場也不一定是放一些標準的設施就了事。試幻想一下,可否有的是冒險式的空間?有的是不准家長進入的空間?……」

很多事情,的確不一定「就係咁」。

設計團隊:
主策展人姚嘉珊(「信言設計大使」聯合創辦人及執行總監)、設計導師 Mimi Hoang(nARCHITECTS)、陳韻淇(工業及產品設計),葉希芃(建築與景觀)、麥朗(平面與品牌設計)、蔡旻諾(建築與景觀)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