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屆香港亞洲電影節:反思歷史 走出疫症 展望未來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第十七屆香港亞洲電影節:反思歷史 走出疫症 展望未來

15.10.2020
圖片由香港亞洲電影節提供
fb-thumbnail_%e6%96%87%e5%8c%96_%e8%a8%ad%e8%a8%88_%e5%b0%88%e9%a1%8c

二○二○年,囿於疫情,香港戲院兩度需要關閉,人們經歷過無法進入影院的日子,更加珍惜入場觀影的獨特體驗。疫情陰霾未散,但如今影院重開,第十七屆香港亞洲電影節(HKAFF)也迎難籌備,於十一月三日至二十二日舉行,放映近六十部電影,節目豐富,有本地及亞洲各國年輕導演的作品,也有揚威海外影展的得獎力作。

hkaff-visual

新秀名導並肩同行

今屆HKAFF的開幕電影,將會是由近年在電視及獨立電影圈嶄露頭角的演員陳健朗,首次執導的《手捲煙》。《手捲煙》故事講述華籍英兵退役後轉投黑幫求生,陳健朗初出道即一鳴驚人,獲金馬獎最佳劇情長片、最佳新導演等七項提名。而閉幕電影則是導演趙善恆的新作《一秒拳王》,看周國賢主演的廢中如何藉拳擊奪回尊嚴。

《手捲煙》
《手捲煙》

台灣新晉電影人的作品不遑多讓。《陽光普照》編劇張耀升首次自編自導的《腿》,廖明毅身兼編導加攝影師、全片以iPhone拍攝的《怪胎》,兩部都是講述不尋常愛情故事,獲多項金馬獎提名,備受關注。

《腿》
《腿》

新秀固然矚目,著名導演的新作也叫人期待。如被伊朗政權加諸禁拍令,甚至起訴顛覆政府的導演穆罕默德.拉穌羅夫,他榮獲柏林影展最佳電影金熊獎的《惡與他們的距離》,探討了人在極權壓迫下的生存狀態和道德抉擇;在賈樟柯的紀錄片《一直游到海水變藍》中,賈平凹、余華、梁鴻、馬烽等中國作家的鄉村回憶相互交織,探討城鄉變遷;河瀨直美的新作《晨曦將至》,觸及不孕症和養子等敏感議題,思索「母親」的意義。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

反思歷史與疫症

看電影或可讓人忘卻現實片刻,但亦有助使人更了解現狀,展望未來。

今屆HKAFF適時選映了多部在疫症席捲全球時拍成,同時回應疫症的新片。如《76天》,呈現了「武漢封城七十六天」的真實的荒涼景象;中國異見藝術家艾未未的《加冕》亦從民間視角,看武漢封城以及抗疫下的人命犧牲。十四位巴勒斯坦電影人合作的《坦在瘟疫蔓延時》,則提供了異國的觀點,從巴勒斯坦的疫病隔離談到以巴政治困局。

《76天》
《76天》

另外,HKAFF也與DMZ韓國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合作,選映十部罕見的韓國歷史紀錄片,電影節小冊子這樣介紹此單元:「透過這十部紀錄片,我們可以看到韓國歷史的脈絡和整合,以人民的角度建構社會的史實,繼而審視我們現在的步伐。同時,我們亦可欣賞到韓國紀錄片的演變和影響。」每部紀錄片聚焦題材不一,像一九八七年掀起反政府浪潮的明洞聖堂靜坐抗議(《明洞聖堂的六天》)、光州事件的真相(《被消失的影像》)和其三十年後的傷痛陰影(《可會想起我》)、世越號海難五周年(《你們的四月》)等。這一系列紀錄代,不只回溯韓國近代由極權走向民主化的跌跌碰碰,更教人謹記記憶和影像傳遞真相的力量。

《被消失的影像》
《被消失的影像》

包羅各式各樣新片舊作的電影節,每年提醒人們電影藝術的無邊無際,一時可以緊貼人的心房,一時又可領人走進他邦,受啟發受感動。就像HKAFF電影節小冊子前言所寫,「走進如魔術盒子的影院,突破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共同感受開闊眼界和解放思想的強大力量。從此,疾疫帶來隔離的黑暗深淵,不能再囚禁我們;同步前行就是疫苗,讓我們有足夠的力量抵禦天然與人為災害。」

第十七屆香港亞洲電影節

日期:11月3日至22日

詳情:cinema.com.hk

圖片由香港亞洲電影節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