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信和三十載 Echo唱片店老闆︰不想CD絕種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唱片店可以不死嗎?

屹立信和三十載 Echo唱片店老闆︰不想CD絕種

Echo CD Centre位於信和地庫,只要一落扶手電梯便看得到。

乘扶手電梯落到旺角信和地庫,看見的第一家店舖,就是由David打理的Echo CD Centre(下稱Echo)。八十年代開業至今,他見證唱片業興衰:「以前的人排隊等買碟,現在是碟等人買。」五十六歲的David入行超過三十年,曾想過放棄,後來又再堅持。一來聽歌是興趣,二來他覺得唱片需要承傳。

Echo CD Centre位於信和地庫,只要一落扶手電梯便看得到。
Echo CD Centre位於信和地庫,只要一落扶手電梯便看得到。

「每樣產品都有存在價值,現在年輕人未必想擁有CD,但如果我們不賣,到有一天他們想要時,可能已經沒有,就像動物絕種一樣,不珍惜就會消失。」這一刻,David還是覺得唱片業不會,也不應該死。

信和輝煌年代 樂迷排隊等買碟

上世紀九十年代,信和唱片舖林立,當年還有「信和指數」,反映明星相的銷量,誰上榜誰當紅。要在兵家必爭之地突圍而出,David說是靠服務好,他們CD齊,顧客想要什麼也能提供,久而久之就變熟客。他說以往歌手出新碟,Echo還未開門,樂迷已在門外排隊。「當日朝早9點必定要準時到唱片公司或代理商取碟,然後回舖頭包裝。現在自動包裝,不用再人手做,但以前真的要七、八個兼職員工才能應付。」

Echo最初開業時,以賣廣東、歐美及日本唱片為主。要數最受歡迎的歌星,David立即說:「日本偶像一定是中森明菜及工藤靜香!」廣東唱片方面必定是譚詠麟、梅艷芳、張國榮及Beyond等巨星最多人追捧。「當時一款碟,一日內可以賣五百隻。賣斷便要立即去其他出版商跑貨,再無便要找拆家。」有趣的是,不論年月,CD價格持續平穩。「初代的CD,例如環球唱片為譚詠麟推出的精選CD要100多元,後來跌了一點,現在又回升至120元一隻。」CD不像黑膠、卡式帶曾被人淘汰,即使面對MP3及數碼串流平台的衝擊,CD還是有它的知音,不至於太貶值。

David入行賣唱片三十多年,是旺角信和Echo CD Centre的店主。
David入行賣唱片三十多年,是旺角信和Echo CD Centre的店主。

生意下滑 還是要堅持

David說九七金融風暴與2003年的「沙士」令全港經濟低迷,打擊唱片店生意,但當年mp3還未普及,總算守得住。2014年佔領旺角的示威行動則令David想過放棄Echo。「當時來旺角的人都不會來信和逛街吧,沒有生意不想繼續。」唱片公司及出版商勸David守住:「若然實體唱片店全部消失,音樂人又怎會想印唱片呢?」後來他主動跟業主談減租,幸得對方體諒,才有生存空間。

既然繼續,便要求變,David說現在買唱片的街客甚少,留住熟客,提供單對單服務才是出路。「你要知道熟客喜歡什麼歌,有新貨第一時間通知他們。」以前唱片店賣什麼,樂迷就會買,現在實體店也要走到線上,David去年為Echo開設IG帳號,嘗試「貼地氣」,打入年輕人市場。

店內排滿韓國偶像組合的專輯,但David依然認為廣東碟才是店內熱賣品。
店內排滿韓國偶像組合的專輯,但David依然認為廣東碟才是店內熱賣品。

廣東碟依然最好賣

問到近年哪張CD最好賣,還以為是放滿店舖的K-Pop,David卻說最旺場的依然是廣東碟。「韓國碟也好賣,但好多人只為唱片內的明星小卡而買,有些甚至只拿走小卡,不要CD,我們會當二手碟再賣。反而陳奕迅、張敬軒出新碟的話,銷售成續不差,始終這裏是香港。」

雖然廣東碟仍有市場,但David坦言現在生意額跟九十年代相比,少了三分之一,也不見得會回升。「唱片業不會愈來愈好,只望能夠收窄跌幅,現在買碟的人大部分五十歲以上,希望之後多些年輕人買碟。」他未有計劃退休,亦認為唱片店未必有人接手。「賣唱片是被動的行業,唱片公司不推出實體碟,只做數碼唱片的話,我們便不能繼續下去。」在社會不再需要唱片舖的那一天前,David還是會守住Echo。

Echo CD Centre
旺角信和中心商場地庫 B16-17舖
2770 3481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唱片店可以不死嗎?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