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動之下 破壞與創造】:六度擔任Art Basel 藝聚空間策展人 專訪Alexie GlassKantor:我們必須思考當下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後疫情時代 香港藝博會的挑戰與未來

【變動之下 破壞與創造】:六度擔任Art Basel 藝聚空間策展人 專訪Alexie GlassKantor:我們必須思考當下

7

每年Art Basel Hong Kong最受關注和熱議展區,莫過於「藝聚空間」(Encounters),散落在密密麻麻的藝廊和熙來攘往的人流之間的大型裝置藝術作品,總是憑強烈而鮮明的視覺語言,吸引觀眾駐足、凝視。像在二〇一七年,由中國藝術家沈少民的創作《峰會》,卡斯特羅、胡志明、金日成、列寧及毛澤東五位共產主義領導人的遺體雕塑,並列展會中央供人圍觀,儼為歷屆Art Basel Hong Kong中最難忘的場面之一。

疫情闊別三年之久,Encounters再次登場,展出共十三項大型藝術裝置,主題是「此時.當下」。經歷三年政治、社會乃至個人自身的激烈變化之後,此時、此刻、此地,在眾聲喧鬧的藝博會大舞台上,策展人和藝術家們道出了哪些深刻的思考和回應?

今年Encounters首度跳出會展,在太古廣場展出Awol Erizku作品《重力》,以法老圖坦卡蒙為藍本的巨型吹氣裝置,激起社會熱議,甚至引發破壞風水爭論。
今年Encounters首度跳出會展,在太古廣場展出Awol Erizku作品《重力》,以法老圖坦卡蒙為藍本的巨型吹氣裝置,激起社會熱議,甚至引發破壞風水爭論。

悉尼Artspace行政總監兼第五十九屆威尼斯雙年展澳洲館策展人Alexie GlassKantor,自二〇一五年起,第六度擔任Encounters策展人。以往策展,她通常都不會預先定下主題,這次亦然。她憶及去年十月接受Art Basel Hong Kong展策邀請時,常常被周遭的人問起,what’s happening in Hong Kong ?What’s the future for Hong Kong?不止香港,整個世界都焦急地問,未來怎樣辦。”I thought, you know, who knows what the future is?” Alexie卻拋出這一句。

「我們在極大而難以預測的轉型和變化的環境中工作 ,在我看來,如果我們一直在想未來會怎樣,那麼似乎就錯過了這一時刻所給我們的機會。反之,我們必須思考當下。」因此,她決定以「此時.當下」(This present, moment)為主題策展。「此時當下,是由過去決定,過去不必留在過去,就算是向前走也不必放下過去。我們可以帶着過去的學習、經驗和記憶,甚至當中的快樂與悲傷向前,藉此創造思考另一種未來和存在。」

Encounters策展人Alexie指,是Art Basel Hong Kong帶起了在藝博會策劃大型藝術裝置展的潮流;在此展區,她希望放大藝術家聲音,使藝術家主導市場。
Encounters策展人Alexie指,是Art Basel Hong Kong帶起了在藝博會策劃大型藝術裝置展的潮流;在此展區,她希望放大藝術家聲音,使藝術家主導市場。

流散之書

Alexie介紹,這十三項大型藝術裝置,「每個藝術項目都關乎我們──或是個人,或是集體──如何掌握空間,也就是如何在奇特而流動的當下自處。」

今屆焦點之一是《The Wine Dark Sea》,作品概念源於二〇一六年澳洲瑙魯檔案洩漏案,事件曝光了政治避難者被當地離岸拘留中心虐待的慘況,她將檔案資料與希臘荷馬史詩《奧德賽》相似的字句配對,仔細雕刻在大理石上。古往今來,戰爭一波未平一波又 起,人們被逼離開故土,流散之書不斷續寫。如此沉重的作品,是年輕藝術家Stanislava Pinchuk接受Encounters委託而創作的,她於 一九八八年生於烏克蘭哈爾科夫,現於薩拉熱窩生活及工作,透過繪畫、裝置、紋身、電影和雕塑等不同媒介,記錄戰爭造成的傷痛與流散。她於的疫情期間拜師學習墳墓製造,把技巧應用於這七十六塊方形石碑上,作品矗立於大型藝術展銷會中,異常突出,格外莊重。

毀壞文明的不僅戰爭,還有殺人不見血的文化審查制度,來自孟買的新加坡藝術家Shubigi Rao新作《墨之河II》,所呈現的正是這種暴力。她親手將超過三百本書本全部浸泡在鋼筆墨水中,書本被浸至面目全非,紙張近乎溶解,它們被草草堆疊起來,搖搖欲墜,終將崩坍。

困境下的韌力

至於有關現代社會勞工議題的反思,可見於南韓藝術家金泓錫(Gimhongsok)的《沉默的孤獨》和印尼藝術家Mella Jaarsma 的《The Constructor》中。《沉默的孤獨》原為二〇二〇年Encounters而創作,然而該屆展會因疫情取消。新版作品包含七個頭戴動物面罩的仿真人偶,扮演了現代社會中不同年齡和職業的人,無言無聲,他們的身體語言卻流露出絕望般的疲憊;與周遭興奮打卡合照的參觀者,恰好形成強大反差。另一邊廂,Mella Jaarsma上演了今屆現場僅見的行為及裝罝藝術創作;她連續五日展期請來多位建築工人,用竹子圍繞她的身體搭建棚架,一方面提出城市擴張對環境造成的負擔,另一方面也質疑「去人化」的勞動剝削,並且向建築工人致敬。

香港作為東道主,Alexie重視以此機會展示本地藝術創作,楊沛鏗的《屋簷下的擁抱先生們》(Mr. Cuddles Under the Eave)是她選定的第一個參展作品。「原作是在二〇一九年九月在基輔Pinchuk Art Prize首次展出,原定展至二〇二二年二月二十七日,而二月二十四日戰爭就爆發了,作品去到五月才被拆掉,分散城中,下落不明……」一年之後,這位以植物為創作語言的藝術家重造作品,以十三棵懸於半空的發財樹,象徵共同經歷過的封城困局,枝葉互相糾纏又彼此依賴,既是無力、乏力又滿有張力、韌力。

香港藝術家楊沛鏗的《屋簷下的擁抱先生們》,跟烏克蘭也有深厚淵源,作品在戰火中失散,又在香港重生。
香港藝術家楊沛鏗的《屋簷下的擁抱先生們》,跟烏克蘭也有深厚淵源,作品在戰火中失散,又在香港重生。

林嵐是Alexie非常欣賞的香港藝術家,讚揚她是「女權主義者、堅強、堅持原則、富創造力,從事跨代工作,與長者、社區一起傳播知識。」林嵐交出了歷來最大型的作品,由長達十四米的回收拼布及六個手推車組成,作品追溯香港沒落的紡織業,將廢棄工業用品交給工人手中重新改造,撐起有如星空的巨大天幕,作給人遮蔭和休息庇護所,成就新作《推車派對》。

在官方策展以外,帶有明顯政治訴求的作品,散落於偌大展場一些角落。首次參展的Denny Gallery,策劃了伊朗裔美籍藝術家Amir H. Fallah的個人展覽,五幅畫作正正是表達出他對去年在家鄉爆發的頭巾運動的強烈關注與支持。Flowers Gallery則策劃了泰國藝術家Jakkai Siributr的個展,他用從緬甸若開邦收集而來的貝殼與珠子,繡在二十一面虛構旗幟上,組成名為The Outlaw’s Flag的裝置,希望喚起對羅興亞難民的關注,他們被緬甸政府迫害而逃往泰國等東南亞國家。

位於北京的Star Gallery,則展出了紀實攝影師劉香成的《要藝術自由》。相片主角是中國當代藝術先軀「星星畫會」創辦人之一王克平,一九七九星星畫展被取消,引發民間抗議,遊行以「要政治民主,要藝術自由」為口號,對中國當代藝術影響深遠。

劉香成一九七九年拍攝北京星星畫展遊行現場,成本屆唯一明顯表達有關中國政治訴求的作品。
劉香成一九七九年拍攝北京星星畫展遊行現場,成本屆唯一明顯表達有關中國政治訴求的作品。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後疫情時代 香港藝博會的挑戰與未來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