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ritics Society
熱門文章
Critics Society
ADVERTISEMENT

【評論】吳若琪:見識默片的歷久彌新 波代諾內默片節

22.09.2020
吳若琪
《差利與小孩》(The Kid, 1921)修復版與管弦樂團配樂(圖片由電影節官方網站提供)

五月底收到電郵通知,本年度的波代諾內默片節如期在十月初舉行。不過跟全球不少影展一樣,將改作網上活動,現已接受網上申請。雖然今年無法前往觀摩,但足不出戶即可收看大批經過精心挑選的珍貴影片,這難得一遇的便捷,可望將舊電影推廣給新觀眾。

另一方面難免會疑問,這個着重大銀幕與現場音樂、面談交流氣氛濃厚的影展奇葩,到底如何在網上重現。

波代諾內默片節的意大利本名Le Giornate del Cinema Muto。波代諾內(Pordenone)位處威尼斯與烏甸尼(Udine)之間,算不上港人熱門旅遊城市。沒想到這麼一座北部小城,因在三十多年前,由不足十位早期電影愛好者,籌辦了以法國默片喜劇明星Max Linder為題的小型放映開始,此後每年初秋,在波代諾內市中心的劇院門前,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學者、策展人、默片配樂師、電影系師生,在接下來一連十日,貪多務得,誓不錯過所有放映和座談環節。

默片節的每日每夜都見人龍
默片節的每日每夜都見人龍

而影片名單亦由起初的傳統歐美經典默片,慢慢拓展出更多面向:除了差利、梅里葉(Georges Méliès)、茂瑙(F.W. Murnau)、劉別謙(Ernst Lubitsch)一眾在電影課上熟悉的名字,亦有北歐、蘇俄、中亞、南美等國族專題再探。隨着修復技術愈見普及,一度散佚的早期電影「再發現」系列亦變得可觀。

即使在戲院場外,電影也成為穿插於城裏大街小巷酒吧餐館的話題。策展人及資料館代表雀躍分享所屬機構的新修復或重新出土的遺珠,繼而衍生不少越洋企劃。默片一般被認為等於早期電影,但實際上影展亦選映不少手繪動畫、舊式廣告短片,甚至最近攝製的無聲影像,是以來到第三十八屆,仍然方興未艾。

默片節的另一特色,是所有選映的默片,都置於單一劇院銀幕上,並配上現場音樂。單憑想像,會覺得規模這麼小,操作上肯定沒甚難度。但仔細看節目冊子,便發現影片格式繁多,由古董拷貝到數碼檔案,長寬比(aspect ratio)和幀率(fps, frame per second)又見迥異。為了令放映順利無阻,放映師傅必須熟知新舊電影格式,操作兼容性高的放映設備。每天的放映時間由朝早九點直到晚上十二點,除晚飯時段較長之外,每場放映相隔只有短短五分鐘,絕對是熱中馬拉松式放映的發燒友天堂。

觀眾將自己打扮為Marion Davies(圖片由電影節官方網站提供)
觀眾將自己打扮為Marion Davies(圖片由電影節官方網站提供)

無中斷觀看默片無疑講求耐力,但能享受專業配樂演奏,專注程度絕非平常觀看影碟或罐頭配樂可比。而樂師的專業所在,由鋼琴獨奏到管弦樂團,不單因為他們的演奏經驗和技藝,他們對默片的風格背景、影史發展均有鑽研,他們譜的曲,旋律風格跟影片相稱,文化背景吻合,讓全場觀者輕易投入影像之中。

作為全世界最具規模的默片節,世界各地資料館也樂於參與,選片豐富多樣。可惜的是,除了電影發展起步較早、影片藏量和保存比率較高的印度和日本,其餘泛亞地區作品在片目中並不常見。

《差利與小孩》(The Kid, 1921)修復版與管弦樂團配樂(圖片由電影節官方網站提供)
《差利與小孩》(The Kid, 1921)修復版與管弦樂團配樂(圖片由電影節官方網站提供)

記得去年在開幕夜放映結束後,跟曾於二〇一四年來港演奏Michael Rogge紀錄片的荷蘭鋼琴家Maud Nelissen叙舊。在幾天之後她將為史東山在一九三二年執導的《奮鬥》演出。經驗豐富的她,透露出為華語電影配樂的掙扎,因為可供參考的文獻或同代影片都不多,擔心影像被她錯誤演繹。

儘管這例子多少反映出華語電影在研究和修復層面都很落後,但同時也印證了,一部電影,只要是頭一次看,不管製作年份新與舊,也不管是否修復版,對觀者來說已經是一部新電影。默片跟現今電影相比,難免會給予大眾製作簡陋、節奏不是太慢就是太快、情節誇張失實,種種固有印象。可是,如果願意研習影史知識,嘗試代入到當時的技術限制與文化風俗,慢慢就懂得欣賞早期電影之美。在默片裏,我們體驗到以最簡短的文字去表達情節,但情感不比有聲電影單薄之餘,更提醒我們,畫面、調度、肢體和表情,本來都是比對白更早出現的電影語言。

放映師傅視角(圖片由電影節官方網站提供)
放映師傅視角(圖片由電影節官方網站提供)

一場世紀疫症,使全球電影業幾近停擺,觀影平台紛紛轉型到網上。可以想像,就算疫情過去,實體影展以及具時地限制的影院營運,也將與覆蓋率和流動性高的網上串流直播持續角力,可以是競爭對手,也可以作為一同擴大觀眾層的盟友,皆屬未知數;對觀眾而言,或許悲涼的說,只要我們仍有逃避現實的需要,需要一個讓我們躲進漆黑同哭同笑的地方,我們自然就想念起電影院的空氣。

作者簡介

吳若琪,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學系,後負笈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完成電影(資料管理選修)碩士課程。曾任職香港電影資料館。自二〇一五年起於博亞電影修復所擔任電影修復員。

吳若琪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