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痛斷捨離》:不肯不忍 不捨失去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無痛斷捨離》:不肯不忍 不捨失去

23.04.2020
安娜
_2020030916455972965

泰國電影《無痛斷捨離》中的「斷捨離」導師說,如果一件東西不再令你感到心動(spark joy),那你只需要跟它說一聲「謝謝」,然後把它丟棄就好了。就是那麼乾脆。自山下英子二〇〇九年推出著作《斷捨離》之後,這一套以清減物累和執念為目標的哲學就大行其道;不難理解,在以消費為本、(無用的)物品不斷堆積的現代社會,「斷捨離」反過來提倡回歸簡約、基本、純粹,這對都市中疲憊與物質過盛的人自然有很大吸引力。

不過,作為一種處世思想,「斷捨離」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拋開不必要的負累、重新認清自己需要什麼,但無疑有許多人生中不能迴避的課題它是處理不到。在保留與捨棄之間,在執着與豁然之間,存在着一片糾纏不清、難以分說的模糊地帶。捨棄物品容易,但要堅決地將物品所帶的回憶一同送走,甚至要斷絕一段關係,那就可不是光問自己它是否依然”spark joy”那麼簡單。「斷捨離」不能教人們如何面對自己已變質的回憶、悔疚、現實中的無可奈何等等。電影《無痛斷捨離》要講的,就是這個無法狠狠地用「斷捨離」法則處理掉的部分。

從瑞典回到泰國的年輕設計師阿靜,基於事業發展的考慮,想將家裏從頭到尾大翻新,改造成那種明窗淨几、佈置極有限但恰如其分的簡約風工作室加住所。在老家換新裝之前,阿靜和她哥哥必須大刀闊斧地「斷捨離」,將陳年囤積的櫃底牀底舊物一次掃走。電影初段的情節看似瑣碎,但隨着阿靜在執拾舊物時牽出不同的人情往事,故事就開始複雜起來並漸漸鑽入阿靜的內心世界;在處理不同舊物的過程中,阿靜亦經歷了幾次深刻的領悟與成長。

阿靜第一次有所領悟,是她被好友阿萍當頭棒喝,直指她單方面把物件掉棄,可能會令其他與物品有關的人難受。事緣阿靜把東西大包大包的裝進垃圾膠袋,卻被阿萍發現裏面有一隻她以往送給阿靜的CD。「這是你想要的,買來送給你」,CD內的字條說。阿萍心中一酸,因着阿靜不珍惜兩人過去的友誼而難過;後來阿靜道歉,阿萍就一言驚醒阿靜說,「要雙方都放下才算真正釋懷啊」。電影在初段將阿靜寫成一個不顧一切都要達成「北歐風簡約家居」夢想的人,在她與家人的互動中,也不無幾分自把自為(事實上電影繼後亦揭開了,阿靜更深層的個性中自私自我的一面)。阿萍的教誨令她想到要把那些不再需要的東西好好安置,原本屬於別人的東西、收過的禮物就好好歸還給別人;阿靜明白到要適當地捨棄物件之餘,也應該負責任地為以往或深或淺的交情劃上一個體面的結尾。在這個物歸原主的過程中,阿靜最難以面對的—即使是幾步之遙,她也情願用郵遞而不親手歸還—是裝滿菲林與一部傻瓜機的布袋。那是她的舊男友阿安,在她臨去瑞典之前,送給她的。

最後,阿靜不得不帶着阿安的菲林和相機,滿不情願的上門歸還給他。由這裏就帶出了阿靜與阿安在分手三年之後,一段短暫重逢的後續故事。《無痛斷捨離》其中一個另類地不從俗的地方,就是它(特別是在宣傳上、加以當紅的明星陣容)看起來像是個浪漫愛情小品,但它委實是向相反的方向發展。雖然阿靜與阿安這對舊情人久別重逢,但他們之間卻從沒重燃起任何可以稱為好感或愛意的東西。《無痛斷捨離》不是想透過「歸還舊物」這橋段去牽紅線,提供一個窩心、輕鬆的再續前緣故事;電影相當透澈而堅定地聚焦的,是昔日的愛侶如何踏實地認清、理解他們的過去(包括一切曾經出現過的悲喜遺憾),並且帶着這個認知繼續生活下去。阿靜希望把相機還給阿安之後,可以放下過去、可以釋懷、甚至可以得到阿安的原諒。但現實豈有阿靜所想的那麼一廂情願地簡單呢。阿靜的出現,決定性地改變了阿安現時的生活(阿安間接因此與女友小米分開);另一方面,阿安到最後也不客氣地直斥阿靜,不論是她三年前的不辭而別抑或是今天自作主張地要歸還舊物,她到底都是為了自己能心安理得,都是幾乎不考慮別人的自私行為。「阿靜,只要承認你的自私,繼續活下去就好」,這是阿安最後的話。

生命中有一些傷痕與污點、回憶與前塵,不是我們以主觀意願說想解脫、想放下就可以告一段落。有些東西是一輩子的。不論你之後努力地做什麼或不做什麼,日以繼夜地去想它或不去想它,都不會改變。《無痛斷捨離》似乎在提醒我們,與其妄想要無後顧之憂地把一切「斷捨離」,倒不如趁早開始直面自己一切的好與不好。 

作者簡介

安娜,現職美術館助理策展人,間有策劃電影放映活動。喜歡寫作;寫作令人自由。天秤座。

安娜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