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藝術走入社區 三門仔村有話說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當藝術走入社區 三門仔村有話說

24.02.2023
梁敏@Creative Team
黃家邦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壁畫牆上的「時間廊」展出三門仔歷史。

大埔有一條村落,長者們坐在家門前朝着大海,偶爾憶起從前,與海、與船、與人、與貓……二Ο二一年初,香港教育劇場論壇(TEFO)一群藝術家參與「十八有藝」社區演藝計劃,在大埔三門仔籌劃《聽說大埔》多元藝術創作培訓項目,並在當區一位熱心社工的協助下,花了一整年時間深入認識居民。藝術家帶領學員和藝術義工拾起那些即將被遺忘的故事,借助物偶、形體、壁畫等藝術形式,深度探索這個社區。藝術與社區的互動、藝術家與村民之間的情誼,一直延續至今。

從聽和說開始

時間是社區藝術工作的進口。早於二Ο二一年二月,TEFO團隊便走進大埔三門仔社區,開展前期的準備工作。「藝團無法空降去一個社區做藝術,只能謙卑地從聽和說開始。」TEFO執行總監歐怡雯博士講述藝術團體進入社區面臨的挑戰,特別感激救世軍三門仔社區發展計劃的葉慶龍主任當上「盲公竹」,引領他們和學員造訪村民,逐步建立真切的關係。

昔日不少三門仔村民以漁業為生。
昔日不少三門仔村民以漁業為生。

起初,藝術家特意參與村民的日常活動,以包糭子作為熱身,「我們希望從村民最熟悉的活動開始去認識他們,交談之間聆聽他們的故事。」隨後數月,TEFO團隊陸續舉辦泥偶、拼布等藝術工作坊,讓村民參與其中,並讓他們明白到藝術也可以用來服務社區。葉主任坦言,「原本村民都覺得藝術遙不可及,其實他們昔日出海捕魚的裝束很有美感,可見藝術是人人都有的本能。」泥偶工作坊裏,不少村民用巧手捏出魚的形狀,並向藝術導師介紹不同魚類,之後互相交換故事。

葉慶龍主任介紹三門仔的打卡熱點──佈滿貓 咪圖案的壁畫牆。
葉慶龍主任介紹三門仔的打卡熱點──佈滿貓咪圖案的壁畫牆。
藝術家走進村民的日常:一起包糭, 之後逐家逐戶送糭。
藝術家走進村民的日常:一起包糭,之後逐家逐戶送糭。

看見自己的故事

這一年之間,TEFO導師帶領學員走入三門仔考察,透過口述歷史及訪談技巧蒐集村民的故事,並教導學員以形體、物偶等方式進行創作,在同年十一月的結業展演裏,向三門仔居民及其他大眾呈現這些故事。其中有三位女生合演《命?》,運用劇場演繹三門仔女性的婚嫁故事。她們表示創作概念源自一位婆婆的分享:「『年輕時做女嗰陣就最開心!』。從婆婆口中聽到她對於過往的懷念,我們也很感慨,並理解到更多當時的婚姻和家庭價值觀。」其中一位受訪長者演出後不久便離世,及時進行口述歷史等紀錄,顯得更加重要。

展演過後,是否代表一切就此結束?原來部分熱心的學員變成了藝術義工,透過壁畫創作等,繼續為三門仔居民服務。歐怡雯自己也不時回訪社區,繼續串門子,至今仍與村民保持聯繫。之前因着疫情無法在三門仔現場演出,現時她正與葉主任一同構思,為居民舉辦其他應用劇場的藝術活動。

年輕學員自編自演《命?》,訴說上一代漁村女性的婚嫁故事。
年輕學員自編自演《命?》,訴說上一代漁村女性的婚嫁故事。

多年來,TEFO致力推動戲劇教育和應用劇場的發展。繼三門仔的多元藝術創作培訓計劃之後,他們透過「十八有藝」的《聽說大埔》項目,以一人一故事劇場(一劇場)工作坊培養了一批願意札根於社區的藝術義工。工作坊結束後,更有學員自發組成了「埔谷鳥劇團」,繼續以戲劇服務大埔街坊;早前劇團更跨區去了深水埗,以《走先啦,係咁先啦》為題,演繹觀眾分享的生死故事,風格既貼地又富有詩意。歐怡雯指出「一劇場」可以讓我們從更多角度看見自己的故事,也可以讓家人和其他觀眾聆聽和了解自己,「是一種與別人的交流,同時與自己的對話。」

學員自製物偶講述自己心目中的三門仔。
學員自製物偶講述自己心目中的三門仔。
歐怡雯認為社區藝術需要帶着持續發展的思考。
歐怡雯認為社區藝術需要帶着持續發展的思考。

讓藝術在社區扎根

我們每個人都總會與社區有聯繫。葉主任作為三門仔的「地膽」,道出了這個社區獨特之處:很多村民都是由其他地方輾轉來港的,走過不少艱苦歲月,很多故事值得記錄和留下。行山客要去馬屎洲都會經過三門仔,卻甚少會去認真了解這裏的人和文化。葉主任樂見有藝團願意持續關注三門仔,共同思考還有什麼可以為這個社區而做。

「這是個令人想一去再去的地方!」歐怡雯最初並不認識三門仔,現在卻建立了深厚的關係。她強調社區藝術不是要去消費社區,而是希望讓藝術在地扎根,持久地服務社區。「村民從前會將漁船連在一起辦婚禮,這裏也藏着很多關於連結的可能性。」除了帶領藝術義工走進三門仔,TEFO同時透過不同活動與其他藝團和社區人士連結,讓外面的人可以走進來,帶着三門仔的故事走得更遠。

十八有藝

藝術 · 就在你身邊

由二Ο 一九年開始,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推出「十八有藝」社區演藝計劃,把表演藝術帶到全港十八區。計劃致力讓藝術家在社區深耕細作,與地區組織一同透過可延續並深化、富有互動元素的參與式活動,讓市民大眾身心受益,建構屬於不同地區的社區藝術項目。

Facebook | Instagram

梁敏@Creative Team
黃家邦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