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嘉輝 探索邊緣的聲音 真實的力量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楊嘉輝 探索邊緣的聲音 真實的力量

21.05.2020
梁俊棋、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跨媒體藝術家楊嘉輝(Samson Young)最近獲得首屆希克獎

聲音有不同化身,有時是音樂,有時是噪音,有時是武器。對於跨領域藝術家楊嘉輝(Samson Young)而言,聲音是他理解世界的方式,是一條沒完沒了的線索,牽引他考究日常生活背後的政治議題、文化衝突、歷史事件等問題,並以幽默和詩意呈現世界的矛盾與暴力。

跨媒體藝術家楊嘉輝(Samson Young)最近獲得首屆希克獎
跨媒體藝術家楊嘉輝(Samson Young)最近獲得首屆希克獎

面前是一個幾十人的科隆交響樂團Flora Sinfonia Orchestra,小提琴、大提琴、長笛、單雙簧管、定音鼓等——準備好演奏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響曲》(下稱「柴五」)。指揮揚起指揮棒,樂手陸續加入演奏,但哪怕樂手再賣力地演出,觀眾也只聽到窸窸窣窣的聲音,如琴弓磨擦琴弦的沙沙聲、揭譜聲、樂手的呼吸聲……隨着樂章的起伏,消音後的經典交響樂章,時而像被窩中的耳語,時而又像激昂的邁步聲。偶爾聽見幾聲真正的樂器聲,反而成了突兀的「意外」之音。

這是聲音藝術家楊嘉輝的作品《消音狀況#22: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Muted Situation #22: Muted Tchaikovsky’s 5th,2018),也是該系列的最後一件作品,他最近憑此作獲得首屆希克獎。《消音》系列源於二○一四年有策展人邀請他在圖書館中做作品,他察覺到圖書館雖然寧靜,但其實存在很多不被留意的細碎聲音,於是他構想了二十個消音狀況,包括破地獄、拳擊比賽、舞獅、和平示威等等,並想像自己拿着一個控制器,消除某一聲道的聲音會是怎樣?

作品《消音狀況#22: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2018)中,消音版的交響樂,聽眾反而聽到更多平日不被留意的聲音;展覽現場照片(2019),攝影:Winnie Yeung @ iMAGE28(圖片由香港M+提供)
作品《消音狀況#22: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2018)中,消音版的交響樂,聽眾反而聽到更多平日不被留意的聲音;展覽現場照片(2019),攝影:Winnie Yeung @ iMAGE28(圖片由香港M+提供)

二十個提案當中有一部分有進行演出,並以錄像形式展示,而所有演出的原則是,即使消除了主導聲音,但演出必須是真實的。如何令演出者在消音的情況下真切地演出,這取決於Samson跟他們的協商,「例如跟科隆樂團合作,他們在某次只有弦樂的練習中,意會到演奏時即使沒有高低音(pitch),但並不是完全沒有聲音,那些聲音聽起來有時像海浪。作品的概念無法捕捉得到這個過程,但可以從演出時樂手的身體語言和表情,感覺到他們真的在演奏「柴五」。反之,《消音狀況#2》(2014)的舞獅表演拍攝出來的效果有點滑稽,那是因為我無法說服他們去相信這事情。」消音的動作不只是藝術家單向地壓抑主導的聲音,以呈現一向被邊緣化和被忽視的聲音,也令表演者和觀眾相信和看見後者的力量。

作為系列的終章,《消音狀況#22》誘發很多不同想像與解讀,有人將之套進現時香港的社會和政治環境,聽見被集體消音的無力感,Samson也提到有人在網上回應其作品指:「如果可以mute掉某些聲音就好了。」但現實中,他不希望任何人擁有這能力。其中一個消音狀況的作品,是二○一七年他代表香港參展威尼斯雙年展時的其中一個錄影作品,他邀請了工聯會合唱團以消音方式唱出《We are the World》一曲,他回想道:「當時有一位香港官員跟我說:『Chorus沒有聲音,你用whisper的方法給它一個聲音,這很好。』這作品還真像一面鏡子,不同人從作品觀照出自己,各取所需。」

2017年Samson於威尼斯雙年展的其中一個裝置《Risers》寫上毛澤東名句的英文版;圖片由藝術家提供。攝影:Simon Vogel
2017年Samson於威尼斯雙年展的其中一個裝置《Risers》寫上毛澤東名句的英文版;圖片由藝術家提供。攝影:Simon Vogel
2017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中其中一個錄像是由香港工聯會合唱團唱出消音版的《We are the World》一曲,不同人自有不同解讀;圖片由藝術家提供。攝影:Simon Vogel
2017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中其中一個錄像是由香港工聯會合唱團唱出消音版的《We are the World》一曲,不同人自有不同解讀;圖片由藝術家提供。攝影:Simon Vogel

由古典樂到多媒體藝術

身為多媒體藝術家,Samson的創作廣涉動畫、繪畫、科技、裝置、錄像、表演藝術等等,不一而足,但聲音始終是他最熟悉的語言去理解感性世界。他接受傳統古典樂訓練,年輕時在樂團彈奏低音大提琴,直至回港修讀碩士時,開始認識本地新媒體藝術始祖Videotage和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的朋友,使他發現音樂的世界原來可以很不同,「古典音樂對於技藝、樂器訓練和身體規訓的要求較高,反之,新媒體藝術沒有canon(準則)的概念,沒有那麼重視經典,對於工具的運用更加自由。」

解開傳統的束縛,Samson的創作愈來愈多元,二○○七年,熱愛打機的他跟劉柏基以徵集得來的Gameboy製作裝置《快樂時光》,獲得首屆彭博新一代藝術家獎,他又曾經用自己的腦電波控裝置發聲。後來他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修讀電子音樂博士,師從電腦音樂先驅Paul Lansky,進一步開拓他的創作邊界。

戰爭和衝突是Samson作品出經常出現的主題。聲音演出《夜曲》(2015),他以日常之物為戰爭片段現場配上爆炸聲、槍聲和雜音。圖為2018年的演出照。圖片提供:Hamburger Bahnhof及藝術家。攝影:Miro Kuzmanovic。
戰爭和衝突是Samson作品出經常出現的主題。聲音演出《夜曲》(2015),他以日常之物為戰爭片段現場配上爆炸聲、槍聲和雜音。圖為2018年的演出照。圖片提供:Hamburger Bahnhof及藝術家。攝影:Miro Kuzmanovic。

去年,Samson在芝加哥大學的展覽《Silver Moon Or Golden Star, Which Will You Buy of Me?》,挑戰親身製作動畫音樂錄像,探討社會進程和烏托邦。零碎、混雜和迷幻的片段當中,不少香港的元素,例如大大公司、尖沙咀警署,和卡夫奇妙醬。「我並不是想理性地討論理想社會的形態,而是想呈現烏托邦的感覺。例如我細個時,阿媽會用一堆蘿蔔、薯仔、粟米、青豆溝卡夫奇妙醬,我把這些潛意識中的影像通通放進去作品裏。」影片後段出現電視台的直播片段,拍到消防員在尖沙咀警署外救火,「畫面後方一縷煙緩緩升起,這影像的感覺好好。對我而言,我對烏托邦未必有個具體的藍圖,但這些感覺就是我的utopia moment。」

2019年在芝加哥大學斯馬特美術館展出的《Utopia Trilogy #3: Houses of Tomorrow》結集了Samson對於烏托邦的感覺;圖片提供:芝加哥大學斯馬特美術館及藝術家。攝影:Michael Tropea。
2019年在芝加哥大學斯馬特美術館展出的《Utopia Trilogy #3: Houses of Tomorrow》結集了Samson對於烏托邦的感覺;圖片提供:芝加哥大學斯馬特美術館及藝術家。攝影:Michael Tropea。

再思邊界暴力與政治

Samson的作品主題廣泛,當中不少涉及歷史事件、戰爭、武器、衝突之作,二○一五年的聲音表演作《夜曲》,他以日常之物為靜音的戰爭片段現場配上爆炸聲、槍聲和雜音;在二○一六年的Art Basel,他穿上香港皇家警察服,用音波炮去廣播痛苦的鳥鳴。在他的作品中,暴力和政治與生活很近。

其早年的作品《暴力邊界》(Liquid Borders Series,2012-2014)今天看來,更耐人尋味。當年他花了兩年時間多次到訪二○一二年才開放的禁區,收錄分隔中港兩地的鐵絲網和深圳河的聲音,再將之化成圖像記譜(graphic notation)。八年後的今天,這分隔兩地的界線更加模糊,Samson指:「邊界一方面有保護作用,但它暴力的地方在於,它保護的方式是用一個實物去分隔雙方,彷彿我們很害怕只要在對方的旁邊就會如病毒一樣被感染,變成對方。但我們有時忘記了,有些東西總是會飄到對面的,如一陣風。當我們很執着於實體的邊界時,或許會變成自己害怕變成的東西,可能我做這作品時也有這個焦慮。」

 《暴力邊界》(Liquid Borders Series, 2012-2014)Samson花了兩年時間收錄分隔中港兩地的鐵絲網和深圳河的聲音,再將之化成圖像記譜(graphic notation)。(© Samson Young)圖片提供:藝術家。
《暴力邊界》(Liquid Borders Series, 2012-2014)Samson花了兩年時間收錄分隔中港兩地的鐵絲網和深圳河的聲音,再將之化成圖像記譜(graphic notation)。(© Samson Young)圖片提供:藝術家。
邊界分隔開兩地,但是否有無形的東西,如風、空氣、意識形態,可穿過邊界到達彼方?。© Samson Young。圖片提供:藝術家。攝影:Dennis Man Wing Leung。
邊界分隔開兩地,但是否有無形的東西,如風、空氣、意識形態,可穿過邊界到達彼方?。© Samson Young。圖片提供:藝術家。攝影:Dennis Man Wing Leung。

香港跨領域藝術家楊嘉輝(Samson Young)生於一九七九年,是作曲家出身,二○一三年獲普林斯頓大學音樂博士(作曲)學位,創作結合實驗音樂、聲音研究與場域特定展演的元素。他曾在杜塞爾多夫美術館、曼徹斯特華人當代藝術中心、M+和廣島市現代美術館等舉辦個展。二○一七年,他代表香港於威尼斯雙年展舉辦個展,並於今年獲頒首屆希克獎。

梁俊棋、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