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之美 手藝傳情】百年老字號 告別曾福琴行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鋼琴之美 手藝傳情】百年老字號 告別曾福琴行

piano2

曾福琴行是本地百年老字號琴行,早年以生產本地製Morrison鋼琴為主,手工精細,為人稱道,二次大戰後,鋼琴停產,改以經營西洋樂器經銷,也開設門巿及音樂中心。不過,今年琴行宣布結業,令不少人惋惜一代老字號的消逝。

琴行街名稱之由來

曾福年少時負笈歐美學習造琴技術,直至一九一六年回港創辦曾福琴行,於灣仔摩利臣山成立首間曾福琴行,將自家生產的鋼琴取名為Morrison摩利臣牌,除了在本地出售,更外銷至英國、澳洲等地,可謂本地鋼琴代表。

曾福病逝,由其弟曾貴接手業務,而曾氏兄弟於北角英皇道設廠,後來琴廠生產工序改為半機械化,規模之大更使當時英皇道廠房旁的街道取名為「琴行街」。羅永強是曾貴的外孫,他提到當年北角琴行廠房前面便是英皇道電車路,那時還沒填海,對出便是海灣。「在現時置地廣場原址,本來叫公主行。一九六六年,曾福琴行就在公主行慶祝五十周年金禧紀念。」羅永強拿起陳年舊照,逐一介紹昔日琴行的風光事蹟,如舊時文化中心有表演,也會指定曾福的老師傅去調音,「這是個手藝,是藝術。」

piano3

羅永強曾到外國留學,七六年回港後一直在其他公司打工,後來其父身體不適,哥哥羅永超協助打理琴行,直到九七年回歸,羅永強才回琴行接手。他指,以前入行需要到鋼琴廠內部職工培訓,或者由阿公阿爺一代一代傳授,因為要長時間訓練,才能成就到這門工藝。但多年來經營琴行,他也深切體會到很多轉變,「主要是香港經營成本上升,人工和租金很致命,材料搜購也困難,加上九十年代出現互聯網,資訊透明,巿民容易知道產品性能和價格。」隨着經營成本問題,以及後人無意接手家族式生意,唯有選擇結束,他坦言:「結業感受當然是可惜,但這個也是歷史的潮流,不能改變的。」

他記得,宣布結業的決定時,每個員工都很惋惜,「他們花了一生和曾福琴行結緣,也不只是一個職員,甚至有個舊同事,從阿爺那代開始在曾福服務、造鋼琴,父親則負責調音維修,到了他第三代也是曾福出身。這樣打破了老闆和員工的關係,有幾代的交往,很難得。」

+2

三代曾福人

羅永強所提到的「第三代」員工,就是調音師賴鎮輝。賴鎮輝出生時,爺爺已經不在,無緣見面,但仍從琴行老師傅口耳相傳間聽見許多爺爺的造琴往事。「老一輩的師傅說,那一代的人英文不好,但在雕刻Morrison的名字時,看得出爺爺的手工非常之靚。」他也見過Morrison鋼琴,深感佩服,「精密度很高,有很多技術,如琴線的間距很好,弦線沒有重疊,而且用上原木,不像現今多數用壓縮板。」

由於賴父也在曾福工作,擔任調音師,時常把琴膽拿回家維修,於是賴鎮輝從小就接觸鋼琴,也在家幫爸爸一同維修,「小時候覺得維修琴很得意,也有個使命,幫客人整好部琴,初初有問題,拆出來逐步維修,整好便有相當大的滿足感。」直到他中學畢業,琴行經理問賴父介紹學徒,「我爸爸話得番個仔,所以我就咁入咗去(琴行)。入曾福也是緣份吧。」

他指,香港傳統都是師徒入行,當然他的啟蒙是爸爸,但也跟隨過琴行其他師傅,曾向著名調音師許君賢學藝,有趣的是,許君賢也是曾福出身。賴鎮輝指:「許師傅和爸爸年紀都大了,身體不適,仍堅持上門為客人調音修琴。上一輩的人有這種責任心去做好一件事,也是調音師好重要的使命。」

賴鎮輝自爺爺開始三代都是曾福出身,他現時自立門戶,繼續為客人調音,也希望傳承這門手藝。
賴鎮輝自爺爺開始三代都是曾福出身,他現時自立門戶,繼續為客人調音,也希望傳承這門手藝。

把工藝一直傳承下去

九九年入行至今,賴鎮輝一直從事鋼琴調音維修,也是受父親影響,「爸爸咁多年都冇停過,是一個使命。而且有客人找你,就要一直做。爸爸替一些客人或教會做了三十年調音維修,他們都是尊重,我也希望一直保存下去,幫我爸爸保養好那些琴。」他記得,以前覺得有些鋼琴老是調不好,聽不清,當時父親這樣告訴他:「最困難就是造一部鋼琴出來,你只不過整番好佢,冇可能整唔到。」於是,他由小到大都以此為目標去修琴。

既是三代情意結,自己也在曾福做了十個年頭,至今和曾福關係都很友好。對於結業,賴鎮輝感到難過不捨,「希望一路傳承去做,做好鋼琴,譬如音色、音準,可以無止境去追求,如何做得更好。」他緊記爸爸教落:「在琴行做,一個客都唔可以攞。」因此,他慢慢自己儲客,是道德,也是專業操守。雖然調琴是工藝,但也要對客,如何和客人溝通,重視談吐舉止,他說:「好多老師傅不是教你整好部琴,是教你做好一個人。」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