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花磚博物館】每片花磚 都在訴說一個百年故事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台灣花磚博物館】每片花磚 都在訴說一個百年故事

12.07.2024
鍾詠芳
鍾詠芳、受訪者提供
館長徐嘉彬與其團隊花了二十年搶救了過萬片花磚,每片花磚背後都有一個等待被聆聽的老宅故事。(受訪者提供)

台灣花磚博物館的故事開始,是這樣的:一個「理工宅男」,原本只是課餘時間喜歡到台灣各個地方拍攝老房子,哪想到當時心儀的女生拿着自己老家房子的照片,問他知不知道房子上的花磚有甚麼涵義和用途。這一問,讓他一頭栽進花磚的世界之中。

二十多年過去,「宅男」徐嘉彬早已娶得美人歸。同時,他與三位同樣熱愛花磚的大學同學, 利用工餘時間,持續不斷地投入研究花磚、趕在老房子被拆卸前拯救花磚,更開設博物館將過萬片花磚故事好好說下去,「我希望能讓老屋和花磚的靈魂,以另一種方式存活下來。」

館長徐嘉彬與其團隊花了二十年搶救了過萬片花磚,每片花磚背後都有一個等待被聆聽的老宅故事。(受訪者提供)
館長徐嘉彬與其團隊花了二十年搶救了過萬片花磚,每片花磚背後都有一個等待被聆聽的老宅故事。(受訪者提供)

當老房子遇上百年花磚

在阿里山鐵道旁邊

位於阿里山森林鐵道旁的林森西路上的花磚博物館,被民居包圍,旁邊都是小店,非常低調。
位於阿里山森林鐵道旁的林森西路上的花磚博物館,被民居包圍,旁邊都是小店,非常低調。
二樓的空間放置了各種花磚家具,還可以走上小閣樓,親手觸摸檜木樑柱。
二樓的空間放置了各種花磚家具,還可以走上小閣樓,親手觸摸檜木樑柱。

一個陰暗靜謐的早上,搭乘飛機先往高雄,隔天再從高雄坐巴士前往有「木都」之稱的嘉義市,為的就是一探這些異國花磚的故事。提起嘉義,大家未必熟悉,但若說起阿里山,大家可能都不陌生。嘉義市就是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起點,過往因林業發展而繁榮,市內還保留了大量日治時期古蹟,走在街頭就能感受到濃濃的歷史文化氣息,而花磚博物館,就位於阿里山森林鐵道旁的林森西路上。

隱身於嘉義市區一整排民宅中的花磚博物館樓高兩層,正面外牆是舊式水泥風格建築,非常低調,一不小心就會錯過。甫踏進博物館,先是聞到空氣中淡淡然的檜木香氣,接着瞬間被眼前的景色所震撼—樓高一層、鋪滿過千片款式不同的百年花磚牆身便映入眼簾;挑高樓底用古木以傳統榫接工法承托,讓人得以窺看老屋本來的模樣。

這棟兩層巴洛克式洋樓建築的屋主,是日治時期「德豐材木商行」的創辦人蘇友讓。一九一○年代阿里山林場伐木事業興起,嘉義搖身一變成重要的林業中心,當時鄰近鐵路的林森西路木材街便成了當時最繁榮的地方之一。當時德豐材木行是唯一擁有製材廠的台籍廠商,因信譽良好,成為眾多製糖會所的木材供應商,讓他賺得了巨大財富。他於一九三八年委託嘉義名設計師,仿效當時總督府來設計木屋。這棟房子採用的全是最上等的阿里山千年檜木,即使經歷了八十年,不少仍完好如初。

徐嘉彬因緣際會買下這棟老房子,足足花了兩年時間,傾盡家產復修,盡力保留老房子的結構,一開始只是單純希望能把老房子留下來,沒想到竟然發現這棟老房子有如此動人的故事。在二○一七年底他決定成立「台灣花磚博物館」,利用老房子不同的空間來呈現這二十年來所搶救回來的花磚構件以及花磚家具。在自己的故鄉嘉義,用一棟充滿故事的老房子來盛載百年花磚,一切都是最美麗的緣分安排。

博物館一樓的空間規劃以花磚牆為主,中間則有花磚商品伴手禮區。
博物館一樓的空間規劃以花磚牆為主,中間則有花磚商品伴手禮區。

年代限定  走進花磚美學世界

以前最常見的花磚家具,多為嫁妝,例如這組展示於博物館內的紅棉牀與紅棉牀踏,牀框與 牀踏都嵌上花磚,手工之精細,足見當時父母對女兒的心意與祝福。
以前最常見的花磚家具,多為嫁妝,例如這組展示於博物館內的紅棉牀與紅棉牀踏,牀框與
牀踏都嵌上花磚,手工之精細,足見當時父母對女兒的心意與祝福。

花磚的正名為「馬約利卡磚」(Majolica Tile),最初造磚技術掌握在歐洲人手中,明治維新後日本從歐洲學習製陶技術後,再引入亞洲,在亞洲各地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引起熱潮。一九一五至一九三五年這段日治時期,因政治地緣關係,台灣也從知名的日廠如「淡陶」、「佐知」、「不二見燒」等大量引進日製花磚,僅有少數花磚是從歐洲進口。

由於台灣人更喜愛華麗、大方、融合吉祥意象的圖案,因此日廠便「入鄉隨俗」,將台灣民俗文化融入花磚圖案設計,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台式美學風格,例如台灣重視農業,便在花磚加入水果圖案設計,如桃子代表「長壽」、鳳梨代表「旺來」、香蕉代表「招財」,還有常見於華人社會的吉祥圖案,如代表「年年有餘、金玉滿堂」的金魚、代表大富大貴的「牡丹」等。

除了日廠製作而成的花磚外,台灣人也從日本引進白坯磚,再由台灣畫師繪製,在台灣窯場上釉,繪製內容多為山水、花草,甚至加入神話、人物、戲曲等傳統故事題材,例如三國志、二十四孝故事,在百年前教育並未普及的年代,這些手繪花磚也擔任導人向善、禮教傳承的責任。

這些色彩鮮艷、款色多樣、打着稀有「舶來貨」旗號的陶瓷花磚,立即成為大戶人家的「新貴」,紛紛爭先在房舍外觀鑲嵌,以彰顯家族的地位和財富。當年的花磚甚至比土地更貴,所以擁有花磚裝飾的建築,絕對可以說是當年的豪宅。既然要用來「炫富」,當然要把花磚放在肉眼可見的地方,百分之九十五的房子都會把花磚妝點在屋脊上,屋子正面外牆「正身立面」、房子的柱身等也常見花磚裝飾。除住宅、廟宇、墓園等建築外,花磚也常出現在家居裝潢、大小型家具上,用途廣泛。

門口這面牆身所展現的花磚拼圖,部分來自屏東麟洛德源堂,不但是台灣最罕見擁有超過七百片花磚的建築,也是博物館經手時間最長的救援案例。左上角則是新化濟陽堂堂號。
門口這面牆身所展現的花磚拼圖,部分來自屏東麟洛德源堂,不但是台灣最罕見擁有超過七百片花磚的建築,也是博物館經手時間最長的救援案例。左上角則是新化濟陽堂堂號。
博物館有一面牆展示常見花磚鑲嵌位置和拼貼圖案。
博物館有一面牆展示常見花磚鑲嵌位置和拼貼圖案。

花磚  來自祖先的祝福

徐嘉彬表示最喜歡博物館的洗手間,就是因為洗手間的鏡子的邊框就是用上他最喜愛的百合花磚所造。
徐嘉彬表示最喜歡博物館的洗手間,就是因為洗手間的鏡子的邊框就是用上他最喜愛的百合花磚所造。

台灣的花磚圖案不但「在地化」,而且更會因每家每戶的家訓不同而「客製化」,因此很多圖案只此一家,別樹一格。其中最令徐嘉彬難忘的,當數出現在台中公園更樓的百合樣式花磚。這個更樓,原為台中仕紳吳鸞旂於一八八九年建立的公館正門門樓。「問吳家後代,為何當年祖先會選用百合作為圖案,原來是希望後人能夠『潔身自愛』。」每塊花磚,都藏着先人對後代的祝福和期盼。「台灣花磚最迷人的地方,在於花磚跟家族之間的關係。」

可惜二次大戰後花磚停產,一度興盛的花磚工藝漸漸凋零。曾經見證着家族興衰的老宅,也隨着時代變遷而慢慢走到了尾聲,難逃清拆的命運。台灣全盛時期約有八千棟有花磚裝飾的建築,現在只剩下六百多棟,並急速消失中。

吳宅也成了時代洪流中快將被遺忘的一員。這讓徐嘉彬非常感慨,「當年富甲一方的吳家現在幾乎已無人知曉。房子是一個記憶的載體,當房子消失不見後,大家便會遺忘這些故事。」為着不讓這些故事被遺忘,他與其團隊花了超過二十年的時光,逐片逐片,將這些碩果僅存的花磚,從一棟棟老房子親手搶救下來。

whatsapp-image-2024-07-05-at-5-49-41-pm
台灣的四合院老房子多用上花磚來裝飾,不過現在已經賣少見少。(受訪者提供)
曾經繁盛的吳家大宅,如今僅餘這座更樓,依稀可見當年家族的榮耀與傳奇。(受訪者提供)
曾經繁盛的吳家大宅,如今僅餘這座更樓,依稀可見當年家族的榮耀與傳奇。(受訪者提供)

傳承  加入時代的變革

徐嘉彬和團隊事事親力親為,常常爬上屋頂徒手把花磚逐片敲開,保留下來。(受訪者提供)
徐嘉彬和團隊事事親力親為,常常爬上屋頂徒手把花磚逐片敲開,保留下來。(受訪者提供)

徐嘉彬和團隊出錢出力,事事親力親為,常常在全台奔走記錄老房子的蹤影,與拆除老房子的業者合作,毫不畏懼地爬到屋頂去把花磚一片片徒手敲開;也不怕骯髒地走進荒廢已久的老宅廢墟收集破落花磚;如遇上牆上一整塊由花磚精心排列而成的圖案,更要安排水刀,把花磚連水泥牆身一同切割下來,更別提要運送、處理、儲存這麼大件、沉重的磚塊。最後團隊成員花了兩年時間研發出可以修復花磚釉色的化學劑,這才終於算是拯救出一片花磚。

可惜花磚已停產近百年,無論是釉色的調製配方、還是雕刻的手工,現多已失傳。為了重現百年前的花磚工藝,徐嘉彬在新竹開設窯廠,拜訪了台灣本地無數間陶瓷工廠和陶藝師,經過原型製作、坯體製作、釉藥研發等多重步驟的研發和嘗試,最終才研發出獨特專利「立體手繪花磚」和「彩釉花磚」兩款產品。不少老房子失落了花磚,難以尋找替代品,花磚博物館便免費提供這些復刻花磚給自費老房子進行復修。現在博物館也接到不少來自其他國家的合作案子,甚至可以逆輸出到其他國家如當年的原產地日本。

徐嘉彬也請來不同設計師,將花磚加入獨有的台灣元素,設計出屬於這個時代的新花磚,例如台灣黑熊、當地原生的白花蝴蝶蘭圖案等。徐嘉彬笑言花磚對他來說,早已是「生命中的另一半」。從一人行到幾個同學組成義務團隊,到現在已有十多人的全職團隊,徐嘉彬期望未來台灣花磚能成為台灣獨有文化,讓台灣可以重返花磚時光。

復刻台灣花磚工藝,加上全新台灣元素花磚圖案,令花磚變得更現代化,也深受年輕人的喜愛。
復刻台灣花磚工藝,加上全新台灣元素花磚圖案,令花磚變得更現代化,也深受年輕人的喜愛。

台灣花磚博物館

地址: 嘉義市西區林森西路二八二號

開放時間: 周一至日早上十時至下午五時半(逢周二休息)

門票: 台幣一百元

鍾詠芳
鍾詠芳、受訪者提供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