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後生角黎耀威 最後一代紅褲子出身:演好每一場戲最實際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粵劇新浪潮

八十後生角黎耀威 最後一代紅褲子出身:演好每一場戲最實際

y211006lucas1319-2

記者相約黎耀威在排練室訪問,甫進去便看到一黑黑實實、襯着陸軍裝造形的壯漢,正在指導其他演員的走位,「這段戲你不要這樣演,試試用點力去講。」他的聲線雄渾亦帶點威嚴,場內的人彷彿都被他的說話所震懾。

「是不是訪問,可以隨時做。」稍稍回過神來,便聽見他正朝着我說話,終有機會仔細看看他落妝後的蘆山真面目;他的面相確實帶點霸氣,但又不至於是個惡人,工作人員都親切的叫他做阿威。

穿上「To be or not to be」襯衣的黎耀威,是粵劇行頭裏的少壯派演員,在舞台上做好本份之餘,自己亦想為粵劇尋求突破。
穿上「To be or not to be」襯衣的黎耀威,是粵劇行頭裏的少壯派演員,在舞台上做好本份之餘,自己亦想為粵劇尋求突破。

由「下欄」到主角

「我雖然做了一段日子,但在戲行裏還是後輩吧。」充滿大佬倌氣場的阿威絕對不是新演員;他在中五加入「日月星劇團」,是名伶文千歲和音樂名家潘細倫的入室弟子。在戲行裏輾轉經歷了廿個寒暑,這個八十後,是怎樣與粵劇結緣呢?「自幼母親便帶我去看粵劇,當時我便已很喜歡,在九歲、十歲時就已跟文禮鳳老師學粵劇,是一些興趣班,就像小朋友去畫畫、玩小提琴。」

「有位前輩吳仟峰先生(仔哥),每年都會舉辦敬老粵劇表演,因為他太座認識我母親的一位朋友,便跟仔哥引薦了我,就這樣,我便第一次在新光戲院做了一套折子戲。完成演出後,仔哥便提議我『埋』日月星做『下欄』,我便一邊讀書一邊做戲,大學畢業後正式成為全職粵劇演員。」

他坦言當時環境令年輕人比較難入行,自己是比較幸運,有前輩帶入行,「廿年前沒這麼多渠道,現在則熱鬧很多,教粵劇的學院很多,可能會見到三、四歲的小朋友也走去學戲,家長也願意讓子女接觸粵劇,或者覺得小朋友穿上戲服的樣子很可愛吧。」

現時學校學院林立,可讓更多渠道讓有意投身戲行的人圓夢;作為傳統經師徒制入行的演員,阿威認為,跟師傅學戲與在學院上課大有分別,「是兩回事,你是有意將粵劇成為你的職業才會去拜師,而且學院可能只是交學費,是一種師生的關係,但師徒的關係會多了一份感情,並不是教你台前的藝術,而是台後的處世做人。」

黎耀威是小劇場粵劇《文廣探谷》的演員,同時亦是編劇、編曲及導演,在公演前費盡心思為每一細節把關。
黎耀威是小劇場粵劇《文廣探谷》的演員,同時亦是編劇、編曲及導演,在公演前費盡心思為每一細節把關。
化妝這一環節對他來說早已是架輕就熟
化妝這一環節對他來說早已是架輕就熟
一個粵劇演員演出時必備的衣箱
一個粵劇演員演出時必備的衣箱

好演員要千錘百鍊

大環境改變,阿威可說是最後一代循「師徒制」入戲行的人。他也認同新一代來說無疑是比較幸福,「現在的幸福是在於,可能容易當主角,或者容易踏上舞台,很快你就可以擔綱做主演。譬如你學了基本功,橫豎政府有資源,我便去申請一些基金,一嘗自己當主角的願望。一些比我遲出身的演員,可能他們未做過下欄,並不是由一步步升上去。」

試問有誰不想當主角?難道一舉成名不是好事?阿威停下來想了一會,再續道,「有好有不好。好的固然是有潛質的演員,可以在相對豐富資源下,盡快成為名演員;不好的是,他們的歷練會較少,經驗會少了,看的東西也會少了。」

「若你只是做主角,會否知道舞台上其他的事?士兵怎麼跟你配合?」他憶述,當年就算經人介紹入行,亦要經過漫長磨練才能出人頭地,「我們站在台邊下欄,捱了一陣子,便給你數句對白,你又能勝仼,便多給你幾句對白,慢慢升上去。」

紅褲子出身的阿威愛之深責之切,是否覺得自己的演藝路,走得比新生代演員辛酸?「其實每個時代都有各自各的辛酸吧,可能現在的競爭會多了,以前可能只有四、五個廿多歲的演員,現在卻可能有二、三十個,演員之間都需要互相競爭。」

「我入行那時已比前輩的歷練少,七八十年代行內競爭更激烈,為了把握機會,他們捱的苦更加多。所以我當年也覺得自己幸福,有機會做下欄,可以看前輩做戲,不懂又可以問。」他收回嚴肅的神情,打趣道,「自己入行時覺得最幸福的,就是不用買票看戲,因為當年未有學生優惠,還有錢收,多好。」

黎耀威是紅褲子出身的年輕粵劇演員
黎耀威是紅褲子出身的年輕粵劇演員
黎耀威是紅褲子出身的年輕粵劇演員
黎耀威是紅褲子出身的年輕粵劇演員
穿上武生戲服後的黎耀威,神態已與角色融為一體
穿上武生戲服後的黎耀威,神態已與角色融為一體

揻甩「老土」形象

作為戲行裏的年輕動力,面對粵劇發展的停滯,阿威也想為粵劇來一點突破。

他曾加入名伶阮兆輝創辦,專門提拨新秀的「朝暉粵劇團」,在戲班裏認識了梁漢威之子,同為新秀演員的梁煒康,二人加上從事粵劇行政多年的劉芷茵,創辦了「吾識大戲」劇團,「我們都對粵劇藝術有點看法,想找尋不同的可能性,便希望建立平台做自己想做的戲。」劇團以他們的年輕形象,創作出不一樣的粵劇。「我們會自己寫一些新劇目,例如在二○一五年,我們上演了《王子復仇記》,這是改編自莎士比亞的《哈姆蕾特》。」

對很多人來說,將西方名著改篇成粵劇是很破格的事;阿威卻立刻糾正,「羅家英先生的《英雄叛國》,其實都是改自莎士比亞的戲《馬克白》,但一些不常看粵劇的觀眾,就會覺是一件新事物,會幻想這兩個媒介會有着什麼衝擊。這亦是一種好的嘗試,去吸引不同層面的觀眾。」

拓展新的觀眾羣,或許是當今粵劇界的頭等大事。阿威認為透過這些改編劇,能吸引一些愛看話劇的朋友,試一試粵劇合不合自己口味,「難道隨便在街上拉個人進來看咩!」他最希望帶出一個訊息:「你們都是在看粵劇,只不過我把它改良成適合這個時代的粵劇。」因此,除了劇本外,節奏亦需相對明快,「所以我寫《王子復仇記》的時候,都會從燈光服裝、故事內容長短、編排等等着手,希望予人一種不太老土的感覺,不可說是很創新,但至少不一定是一出場就做四個鐘。」

除了劇種和表演手法要貼近潮流,宣傳手法也需趕上時代;他笑言,演戲不難,做好marketing才是最大挑戰:「小時候都在練功,沒練過一樣東西叫marketing,怎樣搞呢大哥。」他的劇團在數年前已開設Facebook專頁,傳統的宣傳海報已印少了。「十點擺上網,十二點已經有人來買票。若要吸引不同觀眾,或相對年輕點的,你做的事便不同了。」

「吾識大戲」推出的新編粵劇
「吾識大戲」推出的新編粵劇
y211006lucas1350-1
在小劇場舞台上演出的黎耀威

好戲自有觀眾欣賞

在梨園打滾廿年,阿威對於觀眾斷層這問題有另一看法:「前輩跟我們分享的是,他們在二、三十歲演出的時候,台下全都是年紀較大的觀眾;到他們在今時今日演出時,台下仍是那班年紀的觀眾。我便在想,會否有個興趣,人們都是在四、五十歲,或者五、六十歲才開始培育,才有時間和金錢去接觸呢?」

他假設,現在的長者觀眾,小時候都曾看過粵劇,只是把自己最青春的時光投放在工作裏頭,到五、六十歲退休便重投劇場懷抱;那麼,若我們這一代人,從沒接觸過粵劇,我們五、六十歲時還會專程走去看粵劇嗎?「答案是會,或者不會。如果有人選擇會,我現在唯一要做的,就是製作適合他們看的粵劇。在這個時代,他們的思想會是怎樣,我們便做什麼戲給他們看,難道還用以前那些故事、那些表演手法,給一個二○二一年已經五十歲的人去看?」

他續說,社會教育程度提高,人們的欣賞能力亦提升了,會自行選擇欣賞哪種藝術。「我們不能這麼老土,要貼近這個社會的步伐;若今晚已嚇走了他,他以後都不會再來。我覺得總會有一班人會想嘗試看粵劇,若他們來嘗試的話,我們便不應讓他們離開,只有這樣,粵劇文化才可延續下去。」

許多曲藝中人也憂慮粵劇的傳承問題,他只是淡然地拋出一句:「平常心,做好每一場戲。做好眼前的事是最實際,一齣好看的戲,自然就會有觀眾。」

y211006lucas1241-1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粵劇新浪潮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