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光紀念日】退伍華籍英兵重聚 回憶當年軍旅生涯 擔心歷史被後世遺忘:我哋都「差唔多」,下一代就唔知呢啲嘢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重光紀念日】退伍華籍英兵重聚 回憶當年軍旅生涯 擔心歷史被後世遺忘:我哋都「差唔多」,下一代就唔知呢啲嘢

d220904-35

在紛亂世代,戰爭與年輕一代的距離似遠還近;然而,保家衛國的英烈場面,在八十年前曾在這小島上轟轟烈烈地上演過。二戰期間,盟軍部隊在香港苦戰日軍;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香港得以重光。在日軍入侵初期,一千六百七十九名軍人在香港保衛戰中陣亡,當中更包括為英軍服務的香港人。

電影《手捲煙》令年輕一代認識駐港英軍的華人部隊。在殖民地年代,這班在「香港軍事服務團」服役的華籍英兵是軍中重要成員,除了在兵房鎮守,也肩負邊境防衛與巡邏工作,甚至被派遣至其他英國殖民地駐守。九七前夕,華人部隊因主權移交解散;鳴金收兵後,華籍英兵各散東西,這段帶點神秘色彩的駐軍史,亦漸漸淹沒在時代洪流中。

昔日曾參與香港保衛戰的老兵大多已經離世,在今天(四日)重光紀念日悼念儀式,反倒讓不少退伍華籍英兵聚首一堂。提起當兵往事,他們依舊記憶猶新,對自己曾在軍中服務感到光榮。不過,讓他們感惋惜的是,華籍英兵的故事在近年彷彿被邊緣化,官方論述鮮有提及他們過去數十年來的付出,擔心這段歷史終有一日被後世遺忘。

左起:黃生、Robert、Ken、梁永章、阿Lam
左起:黃生、Robert、Ken、梁永章、阿Lam

在西灣軍人墳場裏,除了有石碑紀念在一戰二戰犧牲的士兵,亦有戰後為香港服務的殉職軍人之墓。每年的重光紀念日,一班華籍英兵總是風雨不改,前來向捐軀者致意。

「你睇你幾大個肚腩,明明以前fit到漏油㗎嘛。」人羣中,傳來昔日戰友們相見甚歡的聲音;歲月流逝,他們頭髮變得花白,臉龐也見皺紋。

當兵曾是熱門職業 入伍要求 —— 土生土長

年逾七十的阿Lam曾在軍中服役廿年,九四年退休,正跟比他早入伍的「師兄」Robert寒暄,互相憶述年少時行軍的點滴。Robert今年七十六歲,在六六至七四年間當兵。Robert說,在六十年代,社會人浮於事,年輕人找不到好工作,當兵、當差、當消防員都是其中一個好選擇,「有學歷的就去做移民局(人民入境處)、做海關,我哋讀唔成書、得中一二學歷就去當兵,總之你身體健全、高五呎二吋以上就得㗎啦。」

阿Lam表示,英國並沒有從當地調派大量兵力駐港,頂多是象徵式由英國人擔任管理職位,因華人熟悉本地生活文化和道路網絡,所以在港服役的都以華人為主;入伍的華籍英兵每隔四年跟軍部續一次約,最長服役年期為廿二年。軍部每個月都會舉行招募日,Robert當年正是在現址為鯉魚門渡假村的兵房受訓。跟其他紀律部隊不同的是,徵兵條件要求從軍者必須為在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不懂廣東話也不緊要,很多講圍頭話的新界人也當兵。」

在冷戰時代作為香港駐軍,他們都笑指沒太多機會「打硬仗」,軍中工作主要為身體操練,其餘時間負責守衛兵房,一星期會當更兩至三天,但亦有機會調派至其他英國殖民地(包括獨立前的星加坡)駐守。

d220904-27
退伍華籍英兵Robert說,加入英軍旗下「香港軍事服務團」是當年不少港人的就業出路之一。
d220904-5
在西灣軍人墳場,石牆上刻着二戰時為保衞香港而壯烈犧牲的英軍名字。

當海軍好過行船 服役背景有利求職

八十一歲的梁永章在一旁正襟危坐,因他曾相繼在海陸兩軍服役,戰友們都打趣說他差點就成了「三軍司令」。被其他退伍華籍英兵尊稱為章哥的他,也樂意分享自己八年的當兵生涯。他在六九年加入軍部,先在機場當陸軍(不是駐守空軍,因空軍部隊傳統上沒有華人參與),其後轉任海軍,駐守添馬艦。

他介紹,海軍工種有水手、機房、侍應和廚師等崗位,他則選擇做廚師。「做海軍其實像行船一樣,但又比行船好,因為最多行三個月就會停泊喺一個埠,逗留三日,其中一定會有一日,會有導遊帶我哋周圍遊覽。」他曾踏遍的地方數之不盡,除了東南亞和歐美以外,連北極圏都曾留下其足跡。

除了海軍,華籍英兵還需負責新界邊防工作。較年輕的Ken跟黃生,都是在八十年代入伍,於俗稱「狗隊」的皇家軍犬隊服役。Ken說自己負責的是緝拿非法入境者工作,當值時,需拖着軍犬巡邏鄰近港中邊界的叢林和山陌,「我哋捉 “ii”(Illegal immigration),就是類似今天警隊『穿山甲』(鄉村巡邏隊)這工種,我哋見到 “ii” 就捉住佢,然後交給警察處理。」比Ken遲入行的黃生補充道:「九十年代嘅非法入境問題真係好猖獗,所以軍部經常登報紙請人。」

黃生屬較遲一批入伍和退伍的華籍英兵之一,當年他眼見九七將至,也預料「香港軍事服務團」早晚會解散,於是提早離職。離開軍部之後,不少昔日同僚都轉行從事運輸、保安等工作,或者經營小生意;他則轉投馬會工作,由「拉狗」變「拉馬」,並在馬會認識到行軍經歷與他相隔幾代的梁永章。二人不約而同,覺得當兵背景對日後求職甚有優勢,因僱主普遍認會軍人有紀律亦準時,「唔係咩?如果我哋當兵時遲到,架船走咗就好麻煩,又要領事搵飛機載你去搵返架船。」梁永章笑道。

梁永章,被同僚尊稱為章哥,曾先後服務海陸兩軍。
梁永章,被同僚尊稱為章哥,曾先後服務海陸兩軍。
梁永章回憶在海軍服務的日子,隨着艦隻飄洋過海,足跡遍佈不少地方。圖為梁永章七十年代在海軍服役時留影。(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梁永章回憶在海軍服務的日子,隨着艦隻飄洋過海,足跡遍佈不少地方。圖為梁永章七十年代在海軍服役時留影。(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老兵嘆社會不重視保衛戰歷史

除了今天舉辦重光紀念日悼念儀式的香港陸軍服務團協會(HKMSC),從不同部隊退伍的華籍英兵都有設立組織,定期舉辦活動讓退伍軍人聚頭。不過,除了軍旅中人積極參與,他們認為坊間市民對這些活動,甚至是昔日的駐港英軍歷史愈來愈不重視,華籍英兵的故事跟新一代漸行漸遠。

重光紀念日曾是香港的法定假期,但在主權移交後被取消。同時間,特區政府所舉辦的「抗戰勝利」活動,對英軍在香港保衛戰立下的功勞着墨甚少。Robert認為,他們父輩經歷過二戰,捱過三年零八個月,但新一代已對保衛戰零概念,自然不會關注紀念活動,「當我哋都『差唔多』(去世),仲有邊個灌輸呢啲嘢畀下一代?」

阿Lam則認為,社會好像把英軍參與保衛戰的事跡「撇清」,只着眼於描述「日本仔打中國」,「中國抗戰勝利」成為論述大方向,令大眾不再重視這段歷史,「後生仔係應該知道呢啲事,如果連我哋自己都唔搞(紀念活動),就會完全被遺忘。」

「呢班為我哋死咗嘅人,抗戰時為香港守咗咁耐,才有後來的香港,呢啲係值得銘記。」黃生感激前人的奮戰精神。雖然他們都不曾經歷二戰,但作為華籍英兵的一分子,均抱有共同期望 —— 讓香港保衛戰和真實的軍事歷史流傳後世。

d220904-13
多國領事及商會代表均有出席今年由香港陸軍服務團協會舉辦的悼念儀式
d220904-33
「呢班為我哋死咗嘅人,抗戰時為香港守咗咁耐,才有後來的香港,呢啲係值得銘記。」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