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土何處尋】總有一條路在左近 50萬人受交通噪音干擾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噪音污染

【靜土何處尋】總有一條路在左近 50萬人受交通噪音干擾

cover8

香港的道路長度2,090公里,車輛登記數超過六十三萬輛。

香港人愛方便,於是總有一條車路在你左近。

然而,調查發現,香港有逾兩成八住戶的室內噪音水平超標,近五十萬人受噪音高度干擾。

交通噪音跟工商業、建築及鄰里噪音不同, 不能透過《噪音管制條例》完善規管,最有效的方案是透過規劃讓道路遠離民居。但礙於香港市區環境土地資源有限,住宅樓宇依大型公路網絡而建,還是難以避免。

道路交通產生的噪音,已成為影響居民生活質素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解決?

各式各樣隔音屏障
各式各樣隔音屏障

「八十年代前,很多道路和行車天橋都是靠近或者穿過住宅區,環保意識薄弱,規劃和建造道路時未有加入減噪措施。」環境保護署首席環境保護主任(評估及噪音)楊國良說,《雙星報喜》中有一個橋段,車開到清風街天橋死火了,司機下 車,拍人家的窗門求助,可見道路與民居如何接近。「香港是世界上其中一個人口最稠密的城市,地少人多,土地資源有限,不像悉尼和墨爾本等獨立住宅區。以往規劃欠妥善,當經濟發展蓬勃,商住混雜的社區活動繁多,難免有環境噪音。」

舊區死症

1980年代中開始,環保署在《香港 規劃標準與準則》中加入交通噪音標準,1998年將交通噪音標準納入《環境影響評估條例》,所有新建的主要道路都必須按照交通噪音標準來設計,規定要使用合適的噪音緩解措施。楊國良舉例說,東涌新市鎮、酒店和商場擋在住宅前面,馬路亦加了隔音屏障和隔音罩。西九龍公路離開美孚新邨居所150米,隔音屏障三米高。「過去有人批評隔音屏障不美觀,如一塊大鐵,於是屯門公路市中心路段,嘗試做了隔音屏美化。」

然而像九龍東走廊、天后清風街、薄扶林山道天橋、深水埗舊區等舊式道路和天橋的噪音,依舊影響市民。很多人問, 為何不加隔音屏障呢?

37

「絕大部分舊式道路和天橋都沒辦法加建隔音屏障或者隔音罩,例如要考慮是否阻塞緊急通道或者救火、阻礙行人和車輛視線;但缺乏足夠空間及結構承托力是最常見的原因。」他說。

以低噪音物料鋪路是另一種減噪方式,然而用在高速公路、一般路段和斜路, 或者很多重型車輛起步或煞停的地點,則很快損壞路面,反而引起更大噪音。近年環保署與大學合作研究減音窗和減音露台, 希望紓緩交通噪音。

公屋隔音露台

截至2013年3月31日,香港約有204萬人 (佔人口約30%)居住於公屋單位。公屋的隔音,影響着三分之一人口的生活質素。

香港覓地難,公屋需求激增,不少公屋都要建於繁忙的交通要道旁,但噪音嚴重令 部分單位或因未達法例要求而流失。房屋署聯同香港理工大學合作研發減音露台及 減音窗,配合玻璃屏板及建築鰭片等隔音設計。減音露台首次應用在深水埗榮昌邨 公屋中,未來更有機會用於其他受影響屋 邨。

房屋署副署長(發展及建築)馮宜萱解釋, 為避開馬路交通噪音,公屋一般是用背對 馬路的單向性設計,在設計視覺上較沉悶, 也會損失一定數量的單位。

榮昌邨臨近西九龍走廊,噪音高達78分 貝,如果解決不到噪音問題,將會損失200 多個單位,同時會浪費一片最好的景觀。 但高架橋因不堪重負無法加設隔音屏障, 因此做不到源頭減聲。經兩年半研發和模 擬測試,當局決定為面向西九龍走廊的單位加設減音露台。

減音露台設計既可曬衣服,也可隔音,保留景觀,又有天然採光減少耗電。露台外 加設玻璃屏板擋聲,露台內用吸音物料吸音,因樓層和位置差異,可減少2.5至6.4 分貝。每個單位的隔音露台比普通露台成 本多五萬。

真正隔音可實現嗎?

香港理工大學坐落於暢運道與康莊道交界,鄰近紅磡海底隧道及港鐵紅磡站, 站在紅磡站出口的行人天橋,車聲、人聲、宣傳活動鈴鐺敲擊聲混雜震耳欲聾, 分貝測量儀顯示即時分貝徘徊在84.5到 85.6分貝。來到最接近校園的馬路邊,車 多慢行,巴士經過時74.9分貝,貨車經過 時86分貝,電單車駛過是84分貝。來到理工大學圖書館門口,校園人聲和鳥語之中的分貝是60到64分貝。

理工大學校園內聽得到 鳥叫,升起的平台也是避開馬路噪音的一種方式。
理工大學校園內聽得到鳥叫,升起的平台也是避開馬路噪音的一種方式。

「理工大學升起兩、三米的平台,也起了隔聲效果。」香港理工大學屋宇設備工程學系教授鄧兆強說。他近年專注研究隔音露台和隔音窗。何文田學生宿舍樓外, 在非繁忙時間樓下天橋的交通聲,大概是 76.1到80.2分貝。當來到安裝了雙重玻璃 隔音窗的十四樓宿舍,開窗時分貝數為 55.3到58.1分貝;關窗時則是41.1到43.6 分貝。而開窗幅度、每塊玻璃之間的距離、高低差距皆有考究。「如果外高內矮, 將會更加隔音,但通風減弱。」

傳統雙層玻璃可有效減少噪音對環境的滋擾,卻損失了自然通風。由於可用的地面面積愈來愈小,在樓宇外加建擋音牆、隔音屏障未必可行。雙層通風窗的設計提供了雙贏的解決方案。外面裝了隔音板,反射到樓下,兩側有吸音材料,防止 聲音傳入屋內。「能開窗又減噪音才是真正隔音。」鄧兆強說,每個窗要多花一萬多元成本,但如學生的居住環境得到改善, 便很值得投入。

音景轉移視聽

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客座教授林健枝說,香港道路網絡密佈,車都可以到家門口,道路交通噪音是香港噪聲的主要來源。最吵的部分,與外國大城市差別不大,但次吵的部分卻高於其他大城市。

從事環境管理研究三十多年的他說, 香港地少人稠,在繁忙路段限制交通流量及在路邊加建隔音屏障,僅以減少噪音的傳統方法管理聽覺環境,不足以全面解決現今的交通噪音問題。以往管理聲量環境的方向,主要是除去人所厭惡的噪聲,是消極的做法,現在則是締造優良的聲音景觀(soundscape)。

何為聲音景觀

Soundscape由加拿大作曲家Murray Schafer率先提出。他於1970年代初期發起「世界音景計劃」,從多角度探討聲音的環境,着重喚起大眾對聲音的意識,記錄環境中的聲音及其特色變化,並推動聲景觀作為應對噪音的措施。

Schafer更將這些聲音稱之為「環境的音樂」。1973年加拿大 的音景調查小組出版了《The Vancouver Soundscape》一書,奠定了溫哥華被稱為「世界音景首都」的地位。


房署為深水埗榮昌邨面向西九龍走廊的單位,加設了減音露台。
房署為深水埗榮昌邨面向西九龍走廊的單位,加設了減音露台。

「這並非要滅絕聲音,而是增加好的、 令人舒服愉悅的元素,例如半島酒店門口的噴水池,便可遮蓋梳士巴利道的交通聲音。」他認為,道路種樹可以考慮果樹, 吸引雀鳥棲息,形成天然的唱機。像銅鑼灣、旺角這樣的鬧市,可以播放大自然的聲音如鳥叫或水聲。

他以鑽石山的南蓮園池為例,解釋何謂好的音景。整座唐式園林坐落於大老山隧道鑽石山出口附近,西鄰荷里活廣場, 毗連地鐵站,南界龍翔道,東臨斧山道。 繁忙交通噪音會影響池園寧靜的氣氛。走出地鐵站,熙來攘往,人聲鼎沸; 但一 入園便聽到水聲潺潺,令人渾忘世俗,實現了大隱隱於市。箇中原因,主要是巧妙地創造了音景轉移視聽:園內播放琴箏的 悅耳之音,餐廳外的瀑布澎湃之聲蓋過馬路車聲,加上綠樹環抱,儼如圍城,樹木和假山不但掩蓋了車輛噪音,亦能讓人放 鬆,成為視覺屏蔽噪音;馬路邊的石頭館字畫對聯吸引途人注意力,這是心理屏蔽噪音。

「減噪同時要確保寧靜的地方不會變 吵。香港的郊野公園保護十分重要,是都市人可以逃離噪音的環境。歐洲也有立法保護安靜的地方。」他強調。

香港道路交通網絡繁密,車道與住宅往往毗鄰而處。
香港道路交通網絡繁密,車道與住宅往往毗鄰而處。

文章選自《明周》2373期封面故事《靜土何處尋?》。

本專題獲亞洲出版業協會(SOPA) 「2015年度卓越新聞獎」之「卓越環境報導獎」大獎(Award for Excellence)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噪音污染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