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烏克蘭】基輔:夢想自由之地 文化遺產的光芒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此時此刻

【看見烏克蘭】基輔:夢想自由之地 文化遺產的光芒

11.03.2022
網絡組
UKRAINE-UNREST-POLITICS

俄烏戰事動盪不安,絕大部分烏克蘭人堅忍守國,讓世界看見這座總處風急暴雨的城市。基輔五世紀已建城,並在十至十三世紀成為基輔羅斯(Kievan Rus’)首都。斯拉夫民族起源自此。

基輔羅斯在黃金時期,內亂外患不休,蒙古等遊牧民族的入侵,終致其沒落。到了近代,烽煙依然瀰漫烏克蘭全境。戰爭潑天而來,山崩般壓下,血斑的花銷融在雪地裏──烏克蘭的文化建築,都看見過,甚至親身經歷。

自由的象徵 基輔獨立廣場

基輔獨立廣場(Independence Square) 是一個充滿革命歷史的地方。它自基輔羅斯年代,已被確立,惟名稱經歷多次更改──從十字廣場(Cross Square)、杜馬廣場(Duma Square)、蘇維埃廣場(Sovjet Square)、加里寧廣場(Kalinin Square)、十月革命廣場(Square of the October Revolution)到最後的獨立廣場,稱號的更替,訴說着烏克蘭動盪不安的歷史。現有名字,則為紀念一九九一年烏克蘭從蘇聯獨立。

二〇〇四年十二月,烏克蘭總統選舉掀起舞弊爭議,促成橙色革命。約五十萬抗議者發起在獨立廣場及鄰近赫雷夏蒂克街(Khreschatyk Street)紮營露宿以進行和平示威,令廣場一時成為國際媒體報道焦點。

二〇一五年由Netflix所推出的紀錄片 《Winter On Fire》,記錄烏克蘭人在二〇一三至一四年、凜冬裏為自由奮戰。民眾集結獨立廣場數月,抗議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宣布中止原先承諾與歐盟簽署自貿協定之舉。烏克蘭政府不單驅散廣場內和平示威,更頒布禁止蒙臉及多項針對組織活動法案,意圖打壓言論自由,促發抗爭遍地開花。獨立廣場正是主舞台,是運動起點。

烏克蘭總統官邸 奇美拉斯屋

二〇二二年二月二十六日,面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發布一段自拍,宣告他人在基輔:「我們會捍衛自己的國家,因為我們的武器是真理,我們的真理是──這是我們的土地、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孩子,而我們會捍衛這一切。」

片段背景為奇美拉斯屋(House with Chimaeras),外部裝飾是活靈活現的美人魚、鱷魚、海豚、蓮花等奇幻雕塑,相當獨特。一九〇一至〇二年間,波蘭建築師瓦迪斯瓦夫.霍羅德茨基(Władysław Horodecki)設計奇美拉斯屋,本打算自己居住,然而因經濟困難,不得不出售。大樓曾被數個家庭擁有,二戰期間空置。戰後奇美拉斯屋被蘇聯收購,改用為醫院。建築結構經歷戰火侵蝕,殘破不堪,二〇〇二年才有計劃修復。二〇〇五年起,奇美拉斯屋用於舉辦官方與外交儀式。

奇美拉斯屋採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風格設計,神話生物與花卉林木,都是Horodecki的靈感來源。奇美拉斯屋的別樹一幟,更為Horodecki取得「基輔的高迪」稱號。

奇美拉斯屋外美人魚、蟾蜍雕塑
奇美拉斯屋外美人魚、蟾蜍雕塑

飽經戰火與滄桑 聖米迦勒金頂修道院

聖索非亞大教堂(St. Sophia Cathedral)東北方,有一座修道院默然佇立聶伯河西岸,俯視基輔羅斯近千年。按記載,史維托波克二世.賈斯拉維奇擊敗遊牧欽察人後,以天使長米迦勒為名建造(約一一〇八至 一一一三年)。米迦勒被視為保佑戰士勝利的守護神。

一二三七至四〇年,蒙古─韃靼入侵基輔羅斯,聖米迦勒金頂修道院(St. Michael’s Golden-Domed Monastery)據信被嚴重毀壞,其鍍金穹頂被移除。修道院陷於荒蕪,兩個半世紀沒有文獻記載。一四九六年,終有記錄指修道院獲重建。修道院平靜度過飛逝時光,然烏克蘭成為蘇聯成員後,各種出版物質疑修道院內大教堂年代真確,導致大教堂被移除。一九九一年烏克蘭獨立,當局全面修整修道院,肯定其重要文化遺產地位。一九九九年,重建後的修道院正式開放。

二〇一三至一四年,烏克蘭政府鎮壓抗議選舉舞弊民眾,逾百人喪生。當地教會牧師,一直與抗爭者站在同一陣線。牧師在街頭為市民、軍人、亡者禱告,基輔獨立廣場上,又有不少簡易帳篷教堂。

聖米迦勒金頂修道院亦是抗爭民眾背後一股穩定力量。二〇一三十二月十一日凌晨,抗爭者人鏈被政府特種部隊不斷推撞、將近瓦解,聖米迦勒金頂修道院所有銅鐘都被敲響,以激勵士氣。這些銅鐘對上一次不間斷鳴鐘,已是韃靼入侵基輔羅斯之時、距今八百多年前。

二〇一三至一四年親歐盟示威運動中,修道院是抗爭者臨時避難所與急救站。
二〇一三至一四年親歐盟示威運動中,修道院是抗爭者臨時避難所與急救站。

全球最深 基輔兵工廠地鐵站

基輔地鐵(Kyiv Metro),是烏克蘭第一個地鐵系統。二戰後基輔斷壁頹垣,荒涼滿目;基輔地鐵作為重建計劃一部分,首段5.2公里長、共五個車站的鐵道,在一九六〇年開通。這些車站,仍是現在基輔地鐵的中心。其中,兵工廠站(Arsenalna)深度達105.5米,自一九六〇年投入使用起,便是世界最深的地鐵站。既因地理環境而挖深,亦有考慮作防空洞之故。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空襲包括基輔在內各大小城市。基輔市長V.克利奇科(Vitali Klitschko)隨即宣布「地鐵站轉為避難所,不提供運輸服務」,多處傳出爆炸巨響,不少人便帶同孩子、貓狗,逃到地鐵站躲避。以前蘇聯基建,如今成為烏克蘭人避難所。

網絡組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此時此刻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