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口之家領養孩子組成圓滿家庭 兩個孩子的爸爸:血緣只是定義家庭的其中一個標準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沒有血緣的父愛 感情是最強的親子鑑定

三口之家領養孩子組成圓滿家庭 兩個孩子的爸爸:血緣只是定義家庭的其中一個標準

15.06.2023
周耀恩、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e6%b0%b4%e5%8d%b0%e9%80%90%e5%bc%b5-%e6%a9%ab-18

談起「湊仔經」,Patrick總是在笑。結婚十七年,他與太太Ronie組成四口之家。十二年前,大兒子Sean出生;五年前,他們領養了小兒子Quinn。當年三歲的小不點,現在已經八歲。自Quinn踏進他們的人生,家中更熱鬧,各人笑得更開懷。他認為,一切皆是緣,「我們的家曾經有一個空位,自從他來了,這個家便圓滿了。」

三父子的定義是情感而不是血液

訪問在「母親的抉擇」幼兒之家進行,這裏有四十四位孩子正在等待一個家。Quinn曾經是他們的一份子。訪問過後,三父子在走廊遇上一名當年曾照顧過Quinn的義工,手抱嬰兒的她詫異地向Patrick說,你們三父子現在看起來好像啊!

Patrick轉過頭,朝記者笑着說:「你看吧!」

朗朗笑聲在走廊迴盪。就在剛才,我們才談過,三父子是怎樣的相似。

Patrick任職廣告業,對圖像的觸覺較敏銳,Quinn也多多少少有他的影子。他說,就在訪問前的一天,Quinn繪畫了一個頭上長着一條鱷魚的公仔,並告訴他,這條鱷魚可以當作一條辮,也可以是一頂帽子,「我留意到他挺擅長將很奇怪的東西放在一起」。一個多月前,他曾帶Quinn到畫廊參觀,平日活潑好動的小人兒居然滿有耐性,逐幅細看,還能夠解釋自己為何喜歡某個作品。

Patrick覆述小兒子的說話時,眼眸閃過一種名為驕傲的神采,「他說,這幅畫看起來很混亂,但其實亂中有序,又說,這一幅前景很卡通,但背景很現實,很喜歡那個對比。」出自八歲孩子口中的評價「有紋有路」,讓Patrick相當詫異, 他笑說:「我覺得有啲嘢!」不止他認為兒子與自己相似,連身邊人都有相同的觀感,「有人說,他說話的方式、舉止都與我們好像,即使是一些很親近的朋友都說,如果我們不說,根本不可能覺得他有甚麼不同。所以我覺得血緣,比較而言,更多是視覺上的東西,而不是精神上的。」他說,在大兒子身上也看到自己,「他的性格,與我小時候很像。」

Quinn的生日恰好是Patrick和太太的結婚紀念日,Patrick(左)認為,這就是緣份。
Quinn的生日恰好是Patrick和太太的結婚紀念日,Patrick(左)認為,這就是緣份。

心悒沒有爸媽的孩子

Patrick兩夫婦的這些年,就在兩兄弟吵吵嚷嚷之間轉瞬度過。「不知道是不是大自然的定律,細佬總會跟着哥哥。哥哥玩甚麼,弟弟便玩甚麼,反之亦然。」二人滿足地見證着Quinn和Sean成為彼此的玩伴,「他們甚麼都玩,Pokémon、下棋、唱歌、打大家。」語畢,Patrick笑得開懷。

哥哥喜歡踢足球,是球隊的右翼;弟弟也相當活潑好動。精力充沛的二人在幼兒之家耍樂,半刻不停歇。Patrick在一旁看着他們打打鬧鬧,驚覺孩子長大得太快,吐出一句:「我很想念Quinn剛來的時候。」他形容,這一段歷程「很神奇」,回想起來,才頓覺由三人之家變成四人之家,原來已有五年之久。

Patrick表示,兩夫婦婚後計劃生育,但發現生育對於他們而言是一個「挑戰」。後來,他們利用試管嬰兒方式,生下大兒子Sean。

不久,他們希望可以為兒子添個弟妹,於是便生起領養的念頭。他們在「母親的抉擇」舉辦的領養講座中,得悉在幼兒之家內,住着不少沒有家庭的小朋友。他們心痛這些小孩,就在這個瞬間,他們下定決心領養一名孩子回家。「那時候我們已經有一個三、四歲的小孩,他可以這樣被寵愛。我們想像一下,有其他三、四歲的小孩,卻只能留在『母親的抉擇』幼兒之家,沒有家庭,想起來也很心悒。」兩夫婦想法一樣,他們覺得——「我們必須這樣做」,他接連說了兩次。

Patrick表示,夫妻倆的家人都很支持他們領養孩子的決定。(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Patrick表示,夫妻倆的家人都很支持他們領養孩子的決定。(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領養時刻 忐忑不安與眼前一亮

幸運的是,他們很快得到成功配對的機會,那時他們手上僅有Quinn的基本資料,連照片也沒有看過。領養孩子之前,原來可以不知道對方樣貌,最初他有點訝異,但是細心想想,倒覺合理,因為「自己生的孩子,做父母的也不可能挑選他的樣貌。」縱是這樣想,與Quinn初見的前一晚,兩夫婦還是非常忐忑。Patrick回想起來,承認他們曾擔心孩子會否不合眼緣,「如果他很不順眼,那該怎麼辦?」二人徹夜商量,嘗試排除這種憂慮,「太太說,你覺得我們兒子剛出生的時候很順眼嗎?哈哈哈……(初生嬰兒)像一坨屎般。」在憂思中談談笑笑,才又發覺,自己的這些擔憂都是沒有意義的。「其實所謂『順眼』,你冷靜一點想,只是一種感覺,感覺不止是樣貌,感覺是關於整個人的性格、氣質,這些就是我們作為父母,會向他灌輸的東西,我們很理性、冷靜地想,其實不用那麼害怕。」

初見以前,兩夫妻在網上看過不少刻劃領養父母初次與孩子見面的文章。很多父母都把和孩子初見時那個瞬間,描寫得相當有戲劇性,當下便覺孩子就是:「我一生所愛」、「前世的情人」、「完全改變了我的世界」。Patrick說,他們自己就「沒有那麼誇張」。不過,生命中相遇的那一幕,依然牢牢烙在他們腦海,「對我們來說,那天就是他出生的日子。」

初見那天,Quinn的每一個小動作,Patrick都歷歷在目。

當時,Quinn還不叫Quinn,而是被喚作David。「母親的抉擇」為他們安排了一個小茶會,Patrick和太太就在那裏和他吃點心。Patrick仍然難忘只有三歲的他數算着人數,為大家張羅杯子,並逐一為他們倒飲料的模樣。「就像你參加派對,總會有一個主人家在確保大家有投入,他就是這個人。」他憶述着當天的情景,眼神明亮,「他很開朗、可愛、靚仔,所以見到他很開心。」

Quinn(左)性格外向,就算與人「三唔識七」也會主動搭訕;哥哥則比較慢熱。(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Quinn(左)性格外向,就算與人「三唔識七」也會主動搭訕;哥哥則比較慢熱。(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兩個孩子 公園相會 成為手足

今年,是Patrick成為人父的第十二年。生肖走過一輪,他說,比起自己與Quinn首次碰面的情景,兩兄弟初見那天,更讓他永誌不忘。

在領養以前,兩夫婦一再向Sean解釋何謂領養,並再三確認其意願。但兒子那時只有六、七歲,很多事情未必完全明白,只是兒子肯定地告訴他們,他想要一個弟弟,想要一個玩伴。「我們沒有選擇要男生還是女生,全是天意。」 Quinn來到陌生的家庭,帶給他們的第一個課題,便是「融入」,而哥哥Sean則是讓這個家變得更堅實的重要功臣。「有哥哥每天和他玩,整件事(融入)易好多。」

相比起兩夫婦與Quinn見面前的不安忐忑,當時年紀尚小Sean倒是簡單許多。他只想知道Quinn是高還是矮,還有,對方會否願意和自己一起踢球。兩個小孩在西營盤的中山紀念公園首次碰頭,從此結為好兄弟。「很過癮,第一次見哥哥那天,他們在那裏say hello,然後哥哥就牽着他去玩。」Patrick說:「我很開心、很興奮,因為這就是他們兩兄弟的第一天,整件事很神奇。我看着他們兩個互動,Sean會故意讓Quinn注意到他,Quinn又對他很好奇,總是看着他。」

Patrick形容二人性格迥異但互補,哥哥做事較謹慎、受教,弟弟則較衝動、自主性強,兄弟倆感情要好。「就在昨晚,煮公仔麵有隻蛋散開了,Quinn說這一碗給我吧,靚啲那一碗給哥哥。」兩夫妻都留意到,弟弟總會以哥哥為先,但父母從沒如此要求。兄弟情難以用語言剖析,Patrick把兄弟並肩而行的五年光景濃縮在數十字之中:「就是一路齊齊玩,很自然,沒有勉強。」

當家庭有新成員加入,Patrick表示,最重要的是公平對待Sean和Quinn(右)。
當家庭有新成員加入,Patrick表示,最重要的是公平對待Sean和Quinn(右)。

「這代表你是特別的」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Patrick表示,領養Quinn之後,夫妻倆在育兒方面確實多了一重顧慮,一重關於如何與孩子談及領養的顧慮。「從第一天開始便知道,他現在對領養的理解,在十年後,甚至二十年後 ,我們預期一定會改變。」這個轉變,最近已然開始。

他們從沒對外隱瞞Quinn是領養孩子,而是抱着「有人問就講」的態度。某年,哥哥開生日會,一大班好友到訪,其中一位同學看到Quinn便提高嗓門向眾人介紹:「他是Quinn,Sean的弟弟,他是被領養的!」當時,Quinn沒有異樣。不過,近來,八歲的他向爸媽傾吐心聲:「我不想讓別人知道我是領養的,因為這有點奇怪。」他們馬上和Quinn傾談,並告訴他:「大部分人都不是被領養的,這確實罕見,但並不奇怪,非但不是壞事,這代表你是特別的,而且是值得自豪的事。」

Quinn小時候曾經問哥哥:「你也是來自『母親的抉擇』嗎?」(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Quinn小時候曾經問哥哥:「你也是來自『母親的抉擇』嗎?」(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嚴父心聲:爸爸易做 難為了媽媽

身為一個領養孩子的父親,與身為一個親生孩子的父親,他認為兩者「基本上沒分別」。「血緣只是定義家庭的其中一個標準,只是眾多標準中的其中一種,我不是看得那麼重。」在Patrick眼內,兒子的性格、價值觀、行為、文化修養,通統都是定義一個家的準則,「我覺得最能夠定義我們是一家人的是:在他的身上怎樣反映出我們的教養。」

父母的責任,在於如何教育下一代,箇中關鍵則是因材施教。他留意到,Quinn初時偶爾會為求所好而撒謊。他為了教好兒子,與太太商量後,不惜肩負起嚴父的角色。他自言當時的自己「好惡」,所以,直至今時今日,Quinn還是比較喜歡媽媽,「他也喜歡我,但比較害怕我,但我想,他長大了便會明白。」嚴厲的他樂見Quinn生性,「他現在八歲了,最近這一年多,我都很少罵他,望吓佢,佢都知咩事。」

育兒與夫妻之道都是大學問,Patrick認為箇中關鍵是溝通。(圖片由 受訪者提供)
育兒與夫妻之道都是大學問,Patrick認為箇中關鍵是溝通。(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儘管知道兒子較喜愛媽媽,這位嚴父依舊甘願擔當此重責,語氣不失認真:「我覺得爸爸容易做過媽媽」,「我太太有工作,是一位很能幹的人,現代女性事業又要厲害,家庭又要厲害,又要做女朋友,又要做媽媽,又要做好女兒,男人的角色好像沒有怎樣變過。」語畢,其招牌笑聲又出現。

Patrick的太太Ronie花許多時間教育Quinn(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Patrick的太太Ronie花許多時間教育Quinn(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Patrick明白,眼前的幸福非必然,故特別珍惜,「我很開心有機會成為父親,因為我明白到,不是一定能做到爸爸的,沒有人保證你一定能夠生小孩,沒有人保證你一定有健康、經濟能力去做爸爸。」

有說父愛如山,Patrick這樣形容成為父母的心情:「很老套的說一句,你未做過父母,你領略不到另外一種愛,這種愛不能想像,你做了父母,你才會感受到。原來可以這樣去關心或者愛一個人。」他感恩成為Sean和Quinn的父親。為父的心願很簡單,只願他們長大後做個好人;四十六歲的爸爸心境依然年輕,還有一個小願望——「希望他們長大後摻埋我玩。」

攝影師也是爸爸,Patrick把握拍攝的空檔詢問對方:「幾多歲才讓孩子自己上學?」
攝影師也是爸爸,Patrick把握拍攝的空檔詢問對方:「幾多歲才讓孩子自己上學?」

 

領養服務現況

「母親的抉擇」領養服務部表示,社會對領養的了解普遍有限,故領養服務一直面對不少困難,例如家庭背景複雜的孩子, 比較難尋到合適的領養者。「母親的抉擇」領養服務部對普羅大眾的疑慮表示理解並指出,孩子父母的經歷不盡是他們所能掌控,期望社會能對此抱體諒、包容的態度,「要明白和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個體,有自身的權利權益,更不應因為上一代的複雜情況,而剝奪其享有家人呵護和得到擁有家庭的良好成長機會。」此外,三歲或以上、有健康問題或特殊需要、與兄弟姊妹一同等候被領養的孩子, 同樣較難覓到領養者。

根據社會福利署領養數字資料,目前待領養兒童數字如下:

(截至二○二二年十二月止)

周耀恩、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沒有血緣的父愛 感情是最強的親子鑑定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