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完成一個學期「廣東流行曲導論」課, 在享受十二月的歡樂氣氛前,必先經過一輪期末論文重擔勞其筋骨。教授第一課就讓我們看關於詞和新詩的短篇,對於初接觸音樂寫作者是很好的提綱。第一篇取材自梁秉鈞編的《香港的流行文化》(1993)裏林夕的《從寫新詩到填詞》,從創作者第一身出發。林夕明言填詞過程往往受制於監製要求、旋律感覺、歌手形象,所以流行曲是一個大整體,不像新詩般作者與作品間有較單純的關係。另一篇在早於86年刊登的《一場誤會:歌詞與詩的隔膜》一文中林夕指出詩歌可以作為「理智冷靜的觀察」,可複雜叙事,反之流行歌詞需要比較直接向讀者傾訴,「苦得尷尬」之餘填詞人已經盡最大努力在商業邏輯於藝術間游走。第三篇引文來自當時86年港大文學院院長趙令揚教授的《為填詞建立某些準則》,大概自文人角度講述如何可以讓歌詞更有「價值」,側重創新、用字雅俗共賞、盡量符合現代漢語規範等等。
趙令揚教授以文學院的角度看流行樂,篇章雖然時有老舊看法,但也語重心長地希望文本走得更前,超越一般商業品;林夕以業內人士身份說出要走向「學院派」談何容易,只盼有識之士體恤鼓勵,共同協作。社會風氣漸改,填詞人也許有更大自由度創作文本呢。還記得十二月初出席一個酒精沙龍當分享嘉賓,酒過三巡,討論着「讀書人邏輯」如何在流行文化圈應用的問題,同場一位退休教授意味深長地說「只能看輕一點!」說着社會行動如何走近大眾,不就也是同樣邏輯?
導修了那麼久,每一課我都在腦海裏試着回應教授提出的歌詞寫作題材、用詞限制。我和教授得出的小結論是,鼓勵self-writing,發掘「自己的聲音」,我們鼓勵學生透過分析文本去看看自己看世界的方法,我則鼓勵學生看見任何lack就嘗試自己補上。最近我想發掘一些慾望題材,所以我就幫朋友的歌寫了「越望/越望越繼續褻瀆慾望/任慾望順勢去講/不需要說謊/順著浪到遠方/躺躺於親愛的彼岸/不需要說謊/這需要不掩藏」,聖誕節就會發表,也是一個新詩流行曲練筆。
課堂有很多有趣的觀察,以後就在專欄介紹介紹。
(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