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歲的孖仔,學校在他們開學的第一個月,發了全級問卷,調查他們最期待的校園生活,吃雪糕及在小息聊天輕易上榜。至於「最期待的獎勵」:「登燈燈櫈」……是像記優點一樣,在他們行為良好時,給予他們一個「Good behavior record」。
孩子,都渴望得到讚賞。
學校的問卷,旨在學期初,更了解一羣在網課及疫情下迷失了兩年多的學童。問卷除了在學校內部傳閱,更在家長會發布,家長邊聽邊在台下竊竊私語。
問卷設計的問題精簡:最受歡迎科目、最具挑戰科目、最受歡迎的在校時段、學校裏最喜歡的地方、最期待的學校活動、最期待在班主任時間進行的活動等等。
作為港媽,除了上述學術有關的問題,我比較有興趣吃喝玩樂,因為我認為子女無論成績如何,在學校一定要快樂。畢竟,一個人的童年,學校仍佔着很重要的位置,影響一生。成績與童年絕對不應掛鈎,每個孩子也應該享有一個快樂童年。
問卷其中一條問題是「最期待的獎勵」,居首位是老師給予一個類似「記優點」的系統,叫「Good behavior record」,即學童踴躍答問題、課堂協助他人等,便可以得到一個「Good behavior record」,每一科的老師也會看每天學童的表現發出,然後記入學童檔案。
有時,孖仔回家,甫踏入家門,便大叫:「媽,我今天得到三個Good behavior record,老師讚我上課不斷答問題,主動又乖,全班只有我一個得到三個。」學童選的第二位最期待的獎勵是「免做功課一份」,因為孖仔的學校,獎勵方法一向包括做少一份功課的。
「原來在學童心中,寧願被讚賞,多於選擇實際上少做一份功課。」孖仔學校創校校長劉筱玲博士笑說。排第三位的獎勵,是延長小息時間,第四位是吃雪糕。
劉博士說:「你們家的雪糕,跟學校賣的雪糕,味道不是一樣嗎?為什麼同學特別愛在校園吃呢?」
哈哈,對,為什麼?
吃,食物質素、味道本身當然重要,但跟誰吃及在什麼氛圍下吃,也關鍵。跟同學在學校一起吃更美妙;如果是在獎勵下吃,更甜入心又帶點虛榮。
我是七十後,讀過的中、小學,從未出售雪糕。十五歲女兒就讀的學校,在每年暑假前幾天,也會出售雪糕,迎接炎炎夏日。孖仔曾就讀一所小學,每月最乖學童,可以挑選一位「死黨」,一起領取雪糕,在小息時進食。孖仔現在就讀的學校,中學開始恆常供應雪糕,所以學生十分期待吃,更希望雪糕成為獎品。
問卷有一條問「最期待的午餐」。劉博士說,百分之四十學生選飯糰,第二位是肉醬意粉,熱狗屈居季軍,漢堡包更大熱倒灶只得「梗頸四」,一地眼鏡玻璃碎。但學校供應商提供的食物清單中,根本沒有飯糰選項。這證明「飯糰」,近年在學校以外時間的學童零食榜中,可能逐步與燒賣、魚蛋之類看齊。
還有一條問題是:「小息時候最常做的活動」,頭四位分別是聊天、玩遊戲、運動及發呆。
我受到的啓發是,放假時,應該獎勵孖仔在家中一邊吃雪糕一邊發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