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七十後,那年代的家長,即我的父母那一代,都渴望子女當律師、會計師、工程師、建築師、測量師、教師或醫生(醫師)。總之, 職業帶個「師」字便是人生勝利組,因為收入穩定、社會地位崇高等。在父母圈,患上這種「家長愛師綜合症」的,到今天仍然不計其數。
那些年,更流行一個功利說法:人生應該結交三大類朋友:醫生、律師及會計師;因為有他們幫助,你的煩惱至少消失一半,又或者處理相關事宜的費用會減一半。外子和我的確遇上不少專業人士好友,彭醫生是其中之一。 他一直是我們教導小孩子的典範,絕對不是因為他在事業上有多成功,而是他有一種令旁人感到舒服的修養。
那天,我帶着女兒,到彭醫生的診所打流感針。每次踏進診所,我們就像到訪一家畫廊或藝術館,全診所掛滿了著名及年青藝術家的作品,定期更換。診所的不同房間例如病人區、沒有病的訪客等候打針區等,均擺放着不同風格的畫作或照片,包括黃進曦、石家豪等的代表作。除了展現彭醫生的個人品味,相信是他希望為病人、同事及自己營造一個比較溫暖的看病環境,並支持年青藝術家。
他曾經送給外子及我一幅以澳洲墨爾本為基地的藝術家Dean Bowen的「Sparrow Hawk」,是描繪北雀鷹的平版印刷畫。聽說,北雀鷹生性凶悍,有時會盤旋,但更常見是疾飛追獵小鳥,或是安靜地停棲於陰涼處。然而,他送的畫作,北雀鷹卻是色彩鮮豔及圓潤可愛的。
不少診所也擺放書籍讓病人翻閱,娛樂周刊、健康雜誌最普遍。彭醫生的診所,每一本書也是精挑細選的,例如我在那裏看過歷史、設計等書籍。他博覽羣書,除了醫學書、醫學期刊、學術研究報告是必看之外,電影、音樂、時事、飲食,他無不喜愛。購買的書籍及書櫃從來反映一個人的閱讀闊度及深度。
他診斷每一個病人之前,會徹底把手洗乾淨;一天至少洗近一百次手,做足每一個衞生程序,所以手背肌膚看上去比平常人粗糙。「最近上學怎樣?」他隔着口罩禮貌地問女兒。詳細解釋病情、疫苗資料從來是他的強項,他還會跟病人聊天。
他的腦子裏像有一個大數據庫,對着每一個朋友或病人,他的大腦會馬上自動抽出那人的個人檔案,然後以對方的近況打開話匣子,即由「你」的角度出發。 問完女兒近況,他再問我的孖仔。我是教新聞學的,他會以時事作話題;丈夫跟他談起電影,他又會滔滔不絕。如果病人是當律師的,他會談法律;病人好杯中物,他對答如流。他不僅學識淵博,更是一個用心聆聽你說話,再配合話題,又永遠不會霸佔話題或強逼你聽他的那種人。他似乎希望令病人或朋友有一種愉悅的到訪及對話經歷。
有一次,彭醫生約了一羣識於微時的老友到他的家開派對,中途自己身體突然不適,深恐令大家掃興,於是悄悄走進睡房,打電話給在客廳的老友,告知自己不適並道歉。即使對着好友,彭醫生也想盡方法避免當面令他們尷尬。彭醫生孝順,對下屬及朋友也好,診所的漂亮護士羣組,追隨他多年,死心塌地,絕不轉工。
女兒打完針,我跟她說:「一個人的修養,遠比職業、收入、社會地位重要。」到底女兒長大後會否成為一個「師」,我由她選
擇。反而,我希望她多閱讀、學會像彭醫生一樣,處處為他人着想、在公在私的交往,也令人感到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