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小朋友有上興趣班嗎﹖每周上多少節﹖他喜歡和投入嗎﹖
尋找小朋友的興趣可以是一次漫長又艱辛的過程。興趣在我眼中,是喜好,你會樂意付出時間心力去投入,會享受當中的過程,可以自娛,可以減壓。
成年人也有興趣,不少專業人士喜歡玩網上遊戲; 有人喜歡午夜砌模型;有人去健身室做運動; 這些喜好都是經過多年成長發掘,自我了解的過程,然後找到一個自己的「安適區」(COMFORT ZONE),在亂世中給自己一點安慰和寄託。
但小孩子呢﹖四五歲的小人兒,懵懵懂懂,你不知道他喜歡甚麽,他更不知道自己喜歡甚麽。性格和喜好仍然有待塑造發掘,最令他舒適安穩的,可能是玩玩LEGO 積木或泥膠,到公園爬爬馬騮架,就是他興趣的全部。
當然,不少「興趣」要有技巧,而且年紀越少開始學習就越容易上手,如音樂,如語文,如運動;香港的家長和小朋友又要面對小一入學面試寫履歷的壓力,於是無可奈何地,就要在這時期付出金錢時間去培養一個興趣。
資源有限,父母都有自己的準則去揀選興趣班: 有人會觀察然後估計小孩子喜歡甚麽、有人會思考自己想他懂甚麽、有些是父母期望下一代有的音樂或藝術才能、有些則是父母小時間未能學到的「興趣」,希望眼前這個幼兒版的自己去繼承。
就如婚姻一樣,選擇不容易,但要走下去可能是更大的考驗。在市面上林林種種的課程中,選上了時間地點性格合適的課堂,其實只是起步,要分析一個小朋友是否真的喜歡,有太多因素。例如老師是否友善,或是有沒有友好的朋友同行。有時可能是每次上課過後,導師給他一顆糖果或一件小禮物,就會讓小朋友樂上半天,下次嚷著要繼續上課,但回家後是否願意自發練習,又是另一回事。
到真正了解可能是一年多後的事。發現提醒他練習時,極不情願,嚴重拉牛上樹,要用上小食或禮品或看卡通等「甜頭」去吸引他練習或上課時,可能就是提醒媽媽要放手的時間。已買的裝備如樂器或衣物或鞋子就進入塵封狀態,時間空間就被新興趣新裝置去填塞。
面對停止或繼續這決定時,其實也有不少掙扎。學習一樣東西,總會遇上瓶頸,如果小朋友稍不喜歡就隨便放棄,是否意味爸媽在教導子女半途而廢呢﹖但另一角度看,小朋友學習生活已忙得不可開交,如果所謂的「興趣」成了他多一個壓力源頭,要再用另一個「興趣」去緩解練習的壓力時,又是否本末倒置呢﹖
這個問題,我未找到答案。不過想起NETFLIX電視劇《后翼棄兵》(The Queen’s Gambit) 中,主角 BETH 在女童孤兒院長大,沒有愛上學校刻意栽培的唱聖詩或看電影,而是在地牢中跟校工學會了國際象棋,找到她人生最大的興趣和事業。
遇到了,愛上了,其實是緣份,到來的一刻,不會有太多懸念。
我相信在現實世界,小人兒們能否遇到他喜歡的人和事,也是緣份。父母能做的,其實只是增加他遇上所喜愛事情的機會,或在有需要時投入資源(如買器材、買裝備、請教練、管接送)栽培。
但是如果你的小朋友仍是在尋尋覓覓,初時不抗拒然後又在放棄的邊緣;或是你看到鄰居那個小朋友跟你孩子一起開始學習朗誦或鋼琴,你孩子在想放棄,但人家已開始得奬捧盃時,我明白你會有失望,但不必太介意,你不孤單呢!
===================================================================================
Hello, strangers!
Hello,⼤家好,我是譚凱韻,前新聞⼯作者。⼋年前告別了這個近⽇充滿風雨的⾏業,當上全職媽媽,照顧兩個兒⼦的吃喝拉睡。謝謝編輯的邀請,讓我在明周⽂化這個平台分享這些年來帶⼩孩的經歷和⼼情。
當媽媽從來也不易,在這世代當媽媽更困難。世界上沒有任何專上學院辦過任何課程教我們如何當⼀個媽媽。媽媽願意付出所有,但卻充滿限制,⾃⾝的體⼒精神學識修養均不完美,教和養的過程就在撞板中成長。
本欄取名「雲圖」是源⾃2012年⼀齣電影。故事背景由1850年開始說起,跨越了六個時空和國家,由南太平洋的⼩島,說到了亞洲的韓國,看似毫不關連的六個故事。說的卻是⼀個⼈的決定和⾏為,可能冥冥中影響著另⼀個時空的另⼀個⼈,有點輪迴的味道,也有蝴蝶效應的意味。在我看來,就像帶孩⼦,今天我的想法、決定、安排、甚⾄⼀個說話⼀個擁抱,都有機會影響孩⼦的⼈⽣和成長,⽽這個他的⽣命,有機會影響到其他的⽣命。帶孩⼦就是這樣⼀回事,⼩⼈兒長⼤後是⿓還是蟲沒有⼈說得準,惟有時刻做好⾃⼰,⾔教⾝教,希望為世界多造就⼀個善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