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回收飲品膠樽要先擰走瓶蓋嗎?這個命題,答案可以很兩極,歡迎思考自主作答。
說要拿走者,指瓶蓋、瓶身,瓶身招紙分屬不同材質,混在一起影響再造質量,主動分開既盡綠色公民責任,又可增加回收再造效益,何樂而不為?對收集商而言,除掉樽蓋再打扎可把瓶子完全壓扁,也減少瓶子無法釋出空氣而「谷住」的情況,增加收集效益;更不必擔心打扎時壓力太大,擠壓彈出膠蓋「炮彈」誤傷工人。
不同意除掉蓋子者認為,樽蓋細小,容易散落自然、流入大海,最終鯨豚遭殃、信天翁肚子受害;且看二〇一八年全球淨灘垃圾數量統計,膠樽蓋便名列第四,不如不分。再說,瓶子殘留果汁、豆漿,夏天時易惹蚊蟲、有惡臭,還是擰上好。
在未搞懂利弊下,歐盟又為樽蓋議題投下新變數:飲品商若要繼續到歐盟做生意,便要在二〇二四年前確保產品瓶蓋相連,避免蓋子脫落後流落大海,動物遭殃。明顯地,有關規定是從生態公義、動物權益出發。你可能會問,新政策如何平衡不同塑料混在一起的問題?
通識題好玩,是沒有標準答案,但過程中的思辨,卻是很好的刺激和訓練。例如,考慮應否擰走樽蓋之餘,別忘了觀照整條廢物管理的鏈條。舉個實際例子:有飲品商推出扭扭樽,像扭毛巾般的設計,讓人們把空樽扭成一團縮小體積,增加回收量。如是者,收集量增加了,但送到環保園的工場時卻出現新難題。
原來工場並非自動化,膠樽若被擰成一團,工人反而要逐一扭開,才能撕走樽身招紙。就是說扭與不扭,如果無法搭配回收工序,會事倍功半。至於在自動化分選設施下,輸送帶上的瓶子會經過破碎、抓破招紙、水浸或光學等,過程中蓋子、招紙、樽身自會分離,可以省下前端很多分拆工夫。
這不是把一切交給機器,大家便繑埋雙手。反之,若收集設施能妥善處理瓶蓋和招紙等,不讓它們散落,而大家又做好乾淨回收,那絕對是美事一樁,更不至於好心做壞事。
隨着對廢塑料的關注提升,回收這道通識題增添了很多可能,人們也對生產商等持份者有更多環保要求,鞭策它們承擔責任。譬如歐盟除規定瓶蓋相連外,更要求回收處理廠兼備相應分拆設施;不想為除掉招紙費神,有飲品商推出直接把商標或倒模或印刷到瓶身的設計;為增加打扎效益,香港和國外有智能回收機 (RVM) 收集膠樽時,會同時戳破樽身,避免積存空氣……
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