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則讓子彈飛的故事。
一直以為,滿地灰白色的小圓粒是沙石,卻原來是霰彈槍鉛粒子彈,只是數量多得跟沙土一樣,騙過眼睛。
望着腳下一地都係的鉛粒,心想另一邊源頭的山頭,應該更多,只不過未被揭發。這,不是金山銀山,而是大帽山的「鉛山」。鉛是重金屬,而不遠處就是集水區、引水道,直接通往供水給大家飲用、約十公里處的城門水塘。
帶記者從大帽山走到城門水塘,那處沒有鉛粒,卻找到十餘顆裝載鉛粒的塑膠彈塞(Wad)。傳媒要拍攝畫面,叫我裝裝模樣,四處搜尋一下。彈塞跟紅酒塞般大小,但混在郊野的沙土裏不好找,心裏想着盡力而為,橫豎只是擺拍。沒想到,撥開雜草找到一個、再一個、另一個,五分鐘內,在不到十呎見方的水塘邊,撿到近一百粒,大家都有點驚訝。
如果給我五十分鐘,會搜羅到多少?反正,我們綠惜地球的辦公室早就儲起兩大罐的彈塞,當中有些撿到時已經裂成小碎片。過去,有說自來水有微膠粒,一直猜不透食水中塑膠何來,現在總算找到其中一個污染來源。
不少朋友問,這是野戰BB彈嗎?不是,那真的是子彈配件,而且不是二戰遺下的殘骸。
至於子彈之謎,得從2014年說起。那時第一次在城門撿到彈塞,卻搞不懂來歷。翌年又有發現,而且為數不少,曾想過是否釣具組件,但是那樣的話,不可能只在這個水塘找到。我帶着問號,先拍照存證。
去年底,帶隊淨山又撿到好些彈塞,覺得要認真追查。而最好的調查方法是──問臉書大神。不問猶自可,一問即引來熱烈回應,綠朋友紛紛就練靶場地、子彈類型、彈塞流向等留言。而關注山野的山友組織「風火山林」原來也花了三年時間,斷斷續續追尋彈塞之謎。最終在退休警員指點迷津下,確認了彈塞是霰彈槍子彈配件,並且鎖定大帽山的香港槍會。
現場看到的彈塞、鉛粒和飛靶碎片,都是飛靶練習後的廢物,較重的鉛粒和飛靶碎片,散落在靶場外圍山頭廣泛範圍,然後積聚;而輕身的膠塞則可被雨水沖至引水道,最後落入城門水塘。靶場與引水道有山坡阻隔,但帶記者到場時,兩度有飛靶碎片在身旁高處墜下,直接掉進引水道。
集水區是本港食水來源之一,明文規定不容污染;而這些子彈垃圾不但落在引水道、亦散落郊野公園範圍。槍會土地由地政署以優惠形式批出,理應包含廢物管理條款,槍械垃圾更非一般廢物,該有特定的處理要求。
我們並非反對射擊活動,可是做好廢物管理實在是主辦單位的本份,不應以公眾健康作代價,而有關部門也有善盡監督之責。
如果說,這是一個讓子彈飛的故事,那麼這顆子彈,也飛得夠久。若果不是民間揭破,誰又會正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