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第一批專業藝術團體於一九七○年代出現,政府開始為藝術界別提供資助,當時由市政局和藝發局作為撥款機構。政府在二○○七年重整資助機制,其中九個主要演藝團體(俗稱九大藝團,包括三個舞團、三個劇團和三個樂團),獲民政事務局直接資助;現時改由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直接資助,每個藝團每年度獲資助至少千萬元。
香港管弦樂團( 港樂)前身是一九四七年成立的中英樂團,一九五七年香港管弦樂團正式註冊,並於一九七四年職業化。兩位知名荷蘭指揮家艾度.迪華特和梵志登先後出任港樂藝術總監及音樂總監。今個樂季候任音樂總監佩多高斯基是年僅二十四歲的芬蘭籍天才指揮家,將於2026/ 2027樂季起正式上任。現時港樂首席客席指揮是余隆,駐團指揮為廖國敏。
香港中樂團(中樂)於一九七七年成立,二○○一年四月公司化後從政府康文署接管。歷任音樂總監包括吳大江、關廼忠、石信之,和現任藝術總監兼終身指揮閻惠昌自一九九七年加入樂團。
香港小交響樂團(小交)一九九○年由一班本地音樂家創立,樂團於一九九九年職業化,由美籍華人指揮葉聰任首位音樂總監。香港指揮葉詠詩在二○○二年接任音樂總監,二○二○年轉任樂團桂冠音樂總監;柏鵬於二○二三年四月起出任樂團音樂總監。
⚡ 文章目錄
小交響樂團VS管弦樂團
據台灣交響樂團小提琴家吳昭良解釋,管弦樂團(Orchestra)是廣義名詞,只要由多樣樂器組成的中大型樂隊都可稱為管弦樂團。至於交響樂團(Symphony Orchestra) 則是以演奏特定曲式「交響樂」而設的管弦樂團。
至於小交響樂團(Sinfonietta),據芝加哥小交響樂團網站資料,是一個義大利詞彙指一些較小型的交響樂曲。管弦樂團規模不等,大型管弦樂團至少有九十名音樂家、室內樂團(Chamber Orchestra)音樂家不超過五十位,而芝加哥小交響樂團則介乎兩者之間,平均每次演奏人數約
七十五人。
音樂總監VS指揮
大型樂團多數設有音樂總監職位,負責帶領和策劃整個樂季的演出。部分音樂總監會同時兼任總指揮。香港三大樂團架構相似,但職銜稱謂不同。最簡單的是香港小交響樂團,現設桂冠音樂總監、音樂總監和副指揮三職。而香港中樂團現時不設音樂總監,只有藝術總監,現任藝術總監閻惠昌同時擔任終身指揮,另設助理藝術總監與常任指揮。而香港管弦樂團現時則設音樂總監、首席客席指揮和駐團指揮三職。
此外,音樂圈很有趣的生態是,大多數指揮都不會只逗留在一個樂團,而是擁有數個樂團的職銜,並且全年飛到各地為各樂團演出。而在亮麗舞台背後,每個樂團都有行政團隊支援,協助藝術/音樂總監達成藝術上的追求,譬如行政總裁和行政人員會幫忙協調國際音樂家來訪等。
指揮捧
指揮捧恍如指揮的象徵,它作為手臂的延伸,更清楚指示節奏。指揮捧最初是棍杖模樣,十七世紀意大利作曲家盧利(Jean-Baptiste Lully)指揮時卻意外戳中腳,後因傷口感染而逝世,指揮捧漸漸演變成現時所見。指揮當中也有人不用指揮捧,單憑雙手來指揮,去年辭世的日本指揮小澤征爾就是佼佼者。

編註:本刊專訪了香港小交響樂團音樂總監柏鵬,及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兼終身指揮閻惠昌,由於香港管弦樂團候任音樂總監佩多高斯基將於今年中才到港,本文訪問駐團指揮廖國敏及行政總裁霍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