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與文學的交織,探索生命的重量:昆德拉與貝多芬之大哉問【捷克愛樂首席弦樂四重奏】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音樂與文學的交織,探索生命的重量:昆德拉與貝多芬之大哉問【捷克愛樂首席弦樂四重奏】

11.03.2025
卓朗燊 @Creative Team
圖片由港大繆思樂季提供
milan_kundera

音樂與文學,作為人類情感與思想的兩大載體,自古以來便各自以獨特而深邃的方式觸及心靈。音樂,以旋律和節奏打破時空界限,直抵人心最溫柔的角落;而文學,藉由字裏行間的隱喻與敘事,將複雜的情感和哲理娓娓道來。兩者看似獨立,卻在表達生命的重量與奧妙時展現出人意表的共鳴。由少雪齋藝術基金支持,香港大學繆思樂季「漫興樂想」系列最後一場音樂會,將透過捷克愛樂首席弦樂四重奏感人至深的詮釋,帶領觀眾探索偉人貝多芬的「須如此?必如此!」與捷克文學巨擘米蘭.昆德拉的「輕」與「重」,在審美與思辨中反思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昆德拉的世界:生命的「輕」與「重」

作為當代文學的重要代表,昆德拉以獨到的視角和思維探討生存、命運與自由之間的關係。他的作品既融合了幽默與諷刺,又充滿了歷史與人性的深刻反思。其中,得獎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更是以「輕」與「重」這看似矛盾的命題,建構了一個充滿張力的敘事世界。

在這部小說中,「輕」象徵着偶然、自由與無拘束的選擇,卻也隱含着空虛與虛無感;「重」則代表責任、命運與宿命,這種無法擺脫的負擔令人感受到生命的莊嚴與不可逆轉。昆德拉通過對這兩種力量的反覆探問,挑戰大眾對於存在意義的固有認識,提出即使生活充滿偶然,其中卻隱藏着不容忽視的重力。

巧妙的是,昆德拉在小說中引入了貝多芬最後一首弦樂四重奏(作品135)叩問生命的重要主題。在昆德拉的詮釋下,貝多芬的音樂激發了命運的必然性與自由選擇之間的矛盾,並為小說注入了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貝多芬的旋律似乎在控訴生命中的「非如此不可」,也許就是小說中所描寫的那種不可承受的輕。這樣的跨界對話,不僅豐富了小說的層次,也讓讀者在音符與文字的交織中,重新審視自己的存在與命運。

摩拉維亞圖書館 (MZK) 兼昆德拉圖書館館長Tomáš Kubíček 教授表示,昆德拉筆下的「重」不僅是現實中難以擺脫的命運,更是充滿情感張力的宿命;而「輕」則代表着那種脆弱卻又充滿希望的解放。當這兩種力量在小說中相互碰撞時,我們似乎能聽到一種深沉而微妙的回響——正如貝多芬在作品135中提出對命運的質疑,既是對必然性的無奈認同,也是對渴望自由的無聲呼喚。

米蘭·昆德拉一生著作影響無數。二O二三年因久病逝世,享年九十四歲。
米蘭·昆德拉一生著作影響無數。2023年因久病逝世,享年九十四歲。

貝多芬的最後一問:「須如此?必如此!」

貝多芬的一生可謂一部與命運抗爭的悲壯史詩。他的音樂才華橫溢,然而命運卻給予這位天才不吝嚴苛的考驗。面對逐漸失聰的現實,令他在音樂交流上備受挫折,更深刻影響了他的內心世界。在這樣的生命低谷中,貝多芬轉向內省,並以更加激昂與充滿情感張力的音樂來回應生命的殘酷與無常。弦樂四重奏作品135便是在這樣極具挑戰性的背景下,在貝多芬逝世前數月寫成。

作品135中第四樂章譜面上有一個標題:「困難的決定」(Der Schwer gefaßte Entschluß),音符上標示著「Muss es sein? Es muss sein!」(須如此?必如此!),最初或許只是一種隨意的情緒流露,但隨着音樂層層推進,它逐漸昇華為對命運必然性的深刻省思。這簡短卻意味深長的樂句,象徵貝多芬對自己處境的無奈與內心的激烈掙扎——既對不可改變現實的悲憤接受,也蘊含着超越命運、尋求自由的渴望。正是在那個充滿矛盾與挑戰的時代背景中,貝多芬為自己定下了宿命的基調,成為他對生命的最真摯回應。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對命運、自由與存在重量的探討展現出截然不同的看法。昆德拉並不認為命運是那種不可改變的、固有的重壓,而是主張一切存在都處於一個不斷重構的狀態。對他而言,「輕」與「重」並非固定的二元對立,而是一種動態且多變的交織:在那種看似必然的命運背後,卻隱藏着無限的可能與偶然。他重構了浪漫主義對命運的傳統理解,打破那種單一、悲壯的宿命,認為人們可以在接受與反抗之間找到新的自我認知與存在方式。

昆德拉在作品中與貝多芬建構了關於存在、自由與宿命的永恆對話,這次邀請聽眾與讀者在音符與文字的交融中,反思自身所處微妙而多變的人生。

貝多芬的最後一首弦樂四重奏創作於1826年,距離貝多芬去世只有幾個月的短暫時間。
貝多芬的最後一首弦樂四重奏創作於1826年,距離貝多芬去世只有幾個月的短暫時間。

 

漫興樂想:捷克愛樂首席弦樂四重奏

音樂會主題為「昆德拉與貝多芬之大哉問」,透過「樂語融融」環節及四重奏演出,引領觀眾深入探索昆德拉與貝多芬兩部鉅作之間的淵源。其中,最令人期待的必然是四位來自擁有129年歷史、屢獲殊榮的捷克愛樂弦樂首席,他們將呈獻貝多芬四重奏作品135。音樂會將以捷克作曲家楊納傑克的第一弦樂四重奏「克羅采奏鳴曲」作結,帶觀眾回憶電影《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又名《布拉格之戀》)(1988)的經典配樂。

捷克愛樂的四位弦樂首席將引領觀眾踏上貝多芬與昆德拉的旅程,探索兩部巨作之間的淵源。
捷克愛樂的四位弦樂首席將引領觀眾踏上貝多芬與昆德拉的旅程,探索兩部巨作之間的淵源。

延伸探索:米蘭.昆德拉圖書館館長公開講座

在音樂會前一天,米蘭.昆德拉圖書館兼摩拉維亞圖書館館長Tomáš Kubíček 教授將到訪港大舉辦一場題為《重回原鄉的意義》的公開講座,帶領聽眾探索這位文學大師龐大而鮮為人知的私人珍藏。昆德拉於2020年將自己在巴黎寓所三千多項的收藏全數捐贈予捷克家鄉布爾諾的摩拉維亞圖書館,當中包括被翻譯成四十多國語言版本的小說作品、評論文章、專欄和剪報、官方照片以及親筆畫作等。講座將展示昆德拉留下的眾多標注,並反思他重回原鄉的深刻意義。這場講座無疑為熱愛文學與音樂的聽眾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讓即使平日只沉浸於音樂世界的人,也能從中窺見文字背後的音樂意象與藝術共鳴。

昆德拉圖書館館長Tomáš Kubíček 教授將到訪港大,分享這次捐贈的策劃過程及挑戰,並反思這些珍藏象徵昆德拉重回原鄉的深刻意義。
昆德拉圖書館館長Tomáš Kubíček 教授將分享這次捐贈的策劃過程及挑戰,並反思這些珍藏象徵昆德拉重回原鄉的深刻意義。
昆德拉於2020年將自己在巴黎寓所三千多項的收藏全數捐贈予捷克家鄉布爾諾的摩拉維亞圖書館
昆德拉於2020年將自己在巴黎寓所三千多項的收藏全數捐贈予捷克家鄉布爾諾的摩拉維亞圖書館。

音樂與文學的永恆對話

從貝多芬以「須如此?必如此!」的命題具象化了命運的必然性,到昆德拉筆下對命運、輕盈與沉重的不斷拷問,繆思樂季將透過講座與音樂會,呈現跨越時空的深刻對話。浪漫與現代、音樂與文字在此交織,建構一個豐富而多層次的審美世界,也引領我們重新審視自身在命運與自由之間的抉擇。

與我們一起在音樂與文學的交融中,探索生命中既沉重又不能承受的輕。

【音樂會】
漫興樂想:昆德拉與貝多芬之大哉問【捷克愛樂首席弦樂四重奏】
日期:3月22日 晚上8時(星期六)
地點:香港大學李兆基會議中心大會堂
詳情: https://mpweekly.hk/pxO4M

【公開講座】
米蘭·昆德拉圖書館Milan Kundera Library館長公開講座:重回原鄉的意義
英語主講
日期:3月21日 晚上7時30分(星期五)
地點:香港大學黃麗松講堂
詳情:https://mpweekly.hk/kMqo5

卓朗燊 @Creative Team
圖片由港大繆思樂季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