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一個個宏大的發展計劃陸續推出,當由上而下的規劃主宰了這座城市的前路,我們似乎距離城市學經典《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1】所提倡的社區經驗越來越遠。將軍澳作為以高度規劃聞名的新市鎮,一群街坊卻透過深入考察和訪談證明,社區不是「規劃」出來,而是由人「走出來」的。
由創不同協作(MaD)策劃的「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 –“創不同”學院」,每年招募區內外有心人參與「在地研習室」計劃,以創意方式回應社區議題。繼上一年度(二O二三至二O二四年)與參加者以散步方式觀察將軍澳、合撰地方指南《將軍澳,可以這麼說》後,本年度續以「回答吧!將軍澳」為題,把焦點從單向的空間觀察轉移至跟社區雙向對話。抱持不同關懷的十七位參加者化身社區研究員,嘗試透過街坊的話語尋找將軍澳定義。


社區研究不只牽涉故事發掘,更加着重故事的呈現,以及能否帶動社區交流。為此,MaD團隊邀請了紀錄片導演、傳媒工作者徐岱靈(Dora)擔任節目主持,共同設計課程,以及邀請內地建築師/藝術家何志森(Jason)擔任嘉賓主持,期望二人在敘述故事和社區實踐方面的經驗,可為參加者帶來新啟發。
參與過國外內的無數社區計劃的Jason,向來關注草根階層生存狀況,對於在相對光鮮的新市鎮進行社區計劃,起初抱有疑問,但甫抵達便為參加者帶來有趣小發現——就在調景嶺的工作坊場地樓下,有長者挖起公園磚頭,充當小桌子方便下棋,小小的創意舉動,改變了公園的空間用途與意義。正當大家期待Jason傳授觀察的秘訣,他卻堅持「觀察」是無法教導的:「我一個人看到的只是一萬分之一,還有一萬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是靠不同人看見的。」每個人都有獨特的觸覺,重點是培養心態和意識,以及長期浸淫在社區之中。


這說法聽來浪漫,但觀察力真是與生俱來的嗎?來自不同背景的「素人」參加者們卻身體力行,印證這種可能。憑藉在地觀察以及在區內生活多年的經驗,他們為將軍澳提出了七道研究課題——有人無意中提起,這個規劃嚴謹的社區中也有很多由街坊自行開發的小路,讓大家高呼有趣;有人剛搬入將軍澳居住,因留意到街上途人提着買餸袋,才發現隱藏的街市與人情味;有人一心到區內村落考察歷史文物,卻意外發現,新市鎮的房地產市場為古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新信眾……
有了感興趣的研究主題後,該如何入手?想獲得答案,當然首先要發問,而區內街坊就是最好的智囊團。參加者Derek和Iggy希望研究區內街坊用雙腳走出來的「慾望小徑」(desire path)【2】,二人是最早向街坊「問功課」的一組,透過在將軍澳網上群組出post和實地訪問路人,成功獲得許多寶貴回應。Iggy分享:「街坊反應異常踴躍,最後搜集到差不多三十條這樣的無名小路,是我萬萬沒有想過的數量!」這些社區對話還帶來另一發現:有的小路不純粹是捷徑,還是接通共同回憶的媒介──街坊不約而同憶述,路上曾有小販攤檔,或有兒童嬉戲,展現出平凡社區空間背後的豐富意義。


當各組陸續踏出第一步,開展社區訪談,下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分享研究發現。不少組別一開始都是打算以地圖和文章來呈現故事,節目主持Dora便不斷鼓勵大家要跳出框框,考慮更多元化和互動性強的展示方式。
另一組參加者司徒與Eugene的研究起點,源自他們的洞察:縱使將軍澳的規劃不利社群連結,但社交媒體群組的討論卻異常熱烈,令他們思考能否把這些交流延伸至線下。就着這個題目,他們決定以社區空間實驗的形式,一邊測試效果,一邊收集回應。即使面對區內文藝場所不足及公共空間的規限,他們仍然成功在將軍澳海濱進行快閃活動,以及與區內小店合作,策劃圍爐聚會。街坊報名之踴躍,令司徒確信,「這件事可以持續下去」。


隨着司徒和Eugene成立「將軍看寶」網上專頁,發布社區實驗心得,專研區內小店故事的Mia和Lego也借助其平台,宣傳他們組發起的一日店主活動,探索在將軍澳創立小店的可能性。七個研究小組除了嘗試回答各自的研究議題,也不知不覺踏入了未知的領域,建立起新的社區連結。正如Dora經常強調:「大家作為將軍澳人,不是要『交功課』滿足我們,更重要的是為你自己,做一個你都享受的project!」


作為有近四十年歷史的新市鎮,將軍澳說新不新,至今已盛載了無數街坊的生命故事。就像其中一組參加者所結識的游早泳叔叔,每天在將軍澳海濱守護他們那棵不存在於規劃、卻又滿載街坊心血和共同回憶的黃葛樹,跟眾多社區寶藏一樣,只待有心人聆聽及看見。在這個被規劃好的新市鎮,有着無數街坊共同耕耘的成果,背後故事都是解答「何謂將軍澳」的鑰匙。
「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 – “創不同”學院結業展」將於三月八日至二十日舉行,屆時各組社區研究員會於將軍澳廣場展出成果,並會主持多節散步團、小店實驗、尋寶遊戲等活動,歡迎公眾參與。
——————————————————————————————————————————-
【1】《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1961)是美籍作家珍·雅各(Jane Jacobs)的著作,主張城市應被視為有機的生命體,並推崇具多樣性的和活力的街道生活,反對欠缺人性的現代主義規劃方式。
【2】在城市規劃的語境中,「desire path」是指在正式規劃的通道以外,人們反覆走過而形成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