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簡稱《藍圖》)趕於去年底出爐,無論音樂、話劇、詩詞和舞蹈,都邁向產業化的道路。香港發展文化,從來要與其他詞彙掛鉤,以前是文娛,現在是文創產業,仿似文化本身就不足理據發展。
目前文化界有九個直接獲文體旅局資助的主要藝團:三個樂團、三個舞團、三個劇團(香港話劇團、中英劇團及進念.二十面體)。《藍圖》提出建立主要藝團的「進出機制」,九大藝團的格局勢將變化,可能變成十大、十一大,甚或有藝團需要下車。就香港戲劇而言,動盪變遷下怎樣繼續發展未來?
除了進念.二十面體藝術總監婉拒受訪,其餘兩大劇團藝術總監皆接受訪問,另外亦訪問中小型劇團藝術總監,從總監們的口中得出一個結論: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

藍圖背景和爭議
二〇二二年,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香港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各項文化政策應運而生,其中包括推出《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下稱《藍圖》),目標將文藝發展成為文創產業,經濟上可持續發展。《藍圖》原定二〇二三年施政報告推出,終於二〇二四年施政報告公布後才亮相。文體旅局長楊潤雄未幾被免職,羅淑佩獲委任新局長。
就戲劇界方面,《藍圖》目標建立主要演藝團體的「進出機制」、放寬工廈改建成小型劇場或黑盒劇場,以及推動文藝界與商界合作。其中備受關注的一點是建立主要演藝團體的「進出機制」,原本九間主要藝團俗稱九大藝團,直接受文體旅局資助,每個主要藝團每年度至少獲資助上千萬,預期「進出機制」會對藝團生態造成變化。
相對而言,非主要藝團受藝發局資助,本來分為一年、二年、三年資助,每年度獲資助金額最多以百萬計。然而藝發局在今年一月十三日修訂「年度資助」及「計劃資助」計劃,「年度資助」取消三年資助,「計劃資助」上限則從五十萬元上調至七十萬元,變相中小型藝團至少每兩年要競逐資助一次,而金額上調對藝團造成的影響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