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上篇:【不丹人的生活智慧之一】農村家庭 Kinley大學畢業 更留戀 不繁華的幸福
吃過一頓豐富的地道菜,聽了民宿夫婦的故事後,我們風塵僕僕,拉着大包小包上車。
慢慢來,導遊Kuenley說。
這句話,後來聽他說了好多遍,終於發現,那不是「套語」,而是他真心覺得,生活和旅遊一樣,不必著急,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感到舒適的節奏。他甚至覺得,所謂規劃好的行程,也不過是計劃而已,那是可以按情況而更改的,完全沒甚麼大不了。相對其他地方我們慣見的導遊,他的「哲學」明顯與別不同。

⚡ 文章目錄
隨遇而安的「標準時間」
不知是訓練有素,還是其他甚麼原因,Kuenley看來總是帶着一種處變不驚、以不變應萬變的從容不迫。剛巧那天晚上,翻了一本放在酒店客房、介紹不丹的書,若有所悟。書裏說,不丹人對待時間有一種獨特的態度,這種時間觀念,還有名堂,叫做Bhutanese Stretchable Time(不丹延伸時間)。翌日早上,跟Kuenley談起這個BST(不丹標準時間)的戲稱,他笑着說,在不丹倘若約了朋友在下午一時見面,不管對方最後三時露面,甚至到八時才露面,沒有人會怪他遲到,理由是,反正對方終於還是出現了。Kuenley解釋,從前不丹的交通不發達,路上遇到各種不同阻滯,尋常之至,這份不介意別人遲到的態度,背後其實承載着互相信任和互相體諒的精神。Kuenley接着打趣說,若非當了導遊,他大概也不會有能力「準時」。

思想比繁文縟節重要
Kuenley今年四十五歲,他說「應該」是四十五歲,因為從前家裏沒有特別記下日子,所以這是(大概也用了延伸方法)粗略推算出來的。當了半輩子導遊,樂此不疲,他說是因緣巧合。他自小在農村長大,六歲左右,他媽媽買了袈裟,準備領他到寺廟出家,但他不想出家,所以逃也似的跑掉了。長大後,媽媽想兒子成為老師,但他不想做老師,因為他覺得做這份工作很沉悶。後來他報讀旅遊局的訓練課程,加入了導遊行業。想不到,一做便做了二十年。這份工作倒像為他「度身訂造」一樣。
Kuenley領着大家遊覽,去得最多的就是當地的寺廟。每次Kuenley都會賣力地解釋每間寺廟的特色,例如全球其中一座最大的戶外釋迦牟尼佛像(Buddha Dordenma)、虎穴寺(Taktshang Goemba)、求子廟(Chimi Lhakhang)等。雖然說得頭頭是道,如數家珍,他卻說,自己不會每天念誦佛經,因為他更相信,佛教的精神,不在於繁文縟節,而是思想和行為一致,類似中國的「知行合一」。

好人好事 低犯罪高幸福
Kuenley說,縱使部分不丹人不是十足十的佛教徒,但是,佛教所提倡的道理,例如做好人,行好事,已經滲透在每個不丹人的血液裏。他指出,不丹犯罪率很低,每幾年才會出現一宗命案,平時甚至連搶劫案也很少發生。
根據全球組織犯罪指數(Global Organized Crime Index),不丹的犯罪評分得三點九分(十分為滿分,愈低分治安愈好),「犯罪指數排名」為全球一百九十三個被評分城市中的一百十六位,以亞洲而言,四十六個亞洲城市中排四十二。
與低犯罪率形成對比的,是不丹的「國民幸福指數」(Gross National Happiness,簡稱GNH),這個概念由前任國王辛格旺楚克(Jigme Singye Wangchuck)提出。所謂GNH,涵蓋四大支柱和九個範疇。四大支柱是:良好政府、可持續社會經濟環境、維護推動傳統文化、保護生態環境;九個範疇是:生活水平、教育和健康、環境、社羣、活力、時間利用、心理健康、良政、文化韌性與推廣。
問Kuenley如何看GNH, 他說,大概只記得四大支柱,至於九個範疇,那就不要考他了。他又說,其實不用搞那麼多複雜的指標,因為不丹人就是過得很好,很快樂,這些準則,根本沒有人會掛在嘴邊。
數算自己所有就是幸福
幸福的人,沒有甚麼意欲深入研究幸福;不幸的人,對自己遭遇莫大不幸,才會念茲在茲,無法放下。台灣作家黃紫捷曾在二◯◯九年與時任不丹總理、推動GNH政策的關鍵人會面,對方引述了不丹國王的看法,大意如下:
許多國家致力快速發展經濟,終於變得富裕繁榮,但人民並不快樂,而且國家文化、價值觀和生態環境都受到破壞。這些國家不值得效法。何謂幸福快樂?重點則在於國民有沒有找到身心平衡之道,換言之,物質財富和心靈財富,兩者兼得,一同成長,才是最大的幸福。
Kuenley覺得大部分不丹人都很容易感到滿足:「他們對自己擁有的感到快樂,我也是。(People are happy with what they have and so do I.)」


隱世的快樂國度,即使在機場,在首都,都不見免稅店,不見時裝名牌。來來往往的人,喜歡穿著不丹的傳統服飾。
來自繁華地區的旅客,為了一窺這個隱世國度,每天需要支付一百美元的可持續發展費(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ee),支持當地的可持續發展。
「另類」導遊的旅遊建議:不必去外國
「我知道有不少遊客為了來不丹旅遊,努力工作,賺更多錢,然而,我的想法是,寧願減輕工作,不那麼努力,每天好好活在當下,享受當下。」Kuenley又說,如果不是因為工作緣故,大概他都不會怎麼想去外國旅遊,而且他遊歷多國後,這個信念反而更為堅定,因為他深深體會到,享受眼前已經足夠。
Kuenley的想法獨特嗎?在不丹的一星期,跟其他不丹人聊過,感覺是,這種想法原來在不丹人之中十分普遍。
正如定居不丹的美國作家Linda Leaming在《Married to Bhutan》這樣說:「我們體驗時間的方式,對很多事情帶來影響。對不丹人來說,時間的重點,不在數量,而在質量。他們是活在當下的大師。(The way we experience times influences so many things. I think for Bhutanese, time is less about quantity than quality. They are masters of living in the moment.)」
Linda曾被問及為何喜歡留在不丹,她的答案是:「在這裏,我可以做好人。(Here I can be k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