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上篇:【不丹人的生活智慧|印象】抵達喜馬拉雅山脈間、集幸福與神秘於一身的人間樂土——不丹
車子從帕羅(Paro)出發,一直往東, 穿過首都廷布(Thimphu),朝前首都普那卡(Punakha)開去。不丹政府規定,旅客自由行只限於帕羅和廷布兩市,若要到訪其他地方,一定要找當地導遊帶領。
⚡ 文章目錄
蒼山有路 主人迎遠客
車輛在這條貫穿數個大城市的公路上奔馳,沿路不少地攤正在售賣蔬果、雜貨,導遊說,他們都是附近的農民。從廷布到普那卡,必然經過著名的景點—那個聚集了一百零八座佛塔的杜楚拉山口(Dochula Pass)。然後,再過大約一個小時,車輛駛進凹凸不平的沙石路。路牌寫着我們的目的地:Mendrelgang Homestay。那是一間民宿,許多外地遊客慕名而至,可惜,因為行程安排,我們這次未能投宿,只能享用民宿特別為我們而設的本地佳餚。
繞過彎彎山路,那棟兩層高的木建築民宿映入眼簾。民房外牆精緻,用上不丹常見的數款顏色:赤紅、橘橙、琥珀啡、澄黃、靛藍。房子的主人Kinley Choden說,房子已有十二年歷史,是她父親花了兩年時間興建和裝修的。

不丹餐桌「辣氣攻心」
房子大門的門框上印有黃黑相間斜紋,而赤橙色大門上亦印着以黃、橙、黑色繪畫的法輪圖案。推門而入,廚房一陣噼里啪啦聲,原來Kinley的媽媽正在為我們一行人準備午餐。
廚房四四方方,中間有一個外形如銅製盒子般的火爐。Kinley媽媽忙着在火爐上烹煮一大鍋紅米飯,Kinley和丈夫則忙着將不同餸菜放置在大小各異的圓形木盒裏。五歲的兒子最悠閒,坐在沙發,低頭玩着平板電腦。他抬頭瞧了我們一眼,便又繼續埋首在自己的世界裏。Kinley媽媽將煤氣爐上的最後那道豬肉炒完之後,嚷着快點讓客人上座。
人口七十八萬的不丹,逾七成人信奉佛教;境內沒有屠場,大部分肉類從印度進口。



餐桌上面,多個圓形交疊着,有盛載食物的紅白色圓框碟子,有裝着鹹鹹奶油茶(Suja)的茶杯,有這家人手造的辣椒醬,還有各款不丹傳統菜式:辣椒芝士(Ema Datshi)、薯仔芝士(Kewa Datshi)、蘿蔔燉豬肉(Phaksha Lapchu)、辣味燉雞(Jasha Maru)和不丹酥餅。
一頓飯 一個圖案 一些故事
不丹人嗜辣,每餐無辣不歡,所以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特別調製的辣椒醬和辣椒芝士。那道辣椒芝士,一吃下來,大家都吃得滿臉通紅,只有一人吃得頭頭是道,Kinley見狀笑着解釋,已為遊客特別弄了個「減辣版本」。
與不丹人聊天,最宜從一頓飯開始。菜色之中,包含了對本土風味的堅持,亦有對異地人的思量和理解。
吃過午餐,Kinley與丈夫帶我們逛了房子一圈。兩夫婦跟我們談家具和設計,那些圖騰,那些蓮花、那些祥雲……談着談着,談到經營民宿生意的點點滴滴,然後,談到他們自己的故事。
不丹部分民房,改成接待遊客的民宿,由數年前不丹政府大力推動開始。二◯一八年,可能由於Kinley所處位置距普那卡市中心只有約二十分鐘,所以政府官員曾來這裏主動詢問居民意願,Kinley一家算是當地民宿的「先行者」。
別了故鄉 忘不了故鄉

三十四歲的Kinley與三十五歲的丈夫Yonten Jamtsho,早年都曾前往印度攻讀大學。不過,見識過印度大城市的繁華之後,兩人不約而同選擇回國。
丈夫Yonten說, 印度的確是一個很繁盛、經濟很發達的國家,但是那三年留學,每每走在街上,他都不期然惦念着不丹那些沒那麼繁華的街道。他解釋,自己是記掛着不丹街道那種discipline(紀律)。不丹沒有紅綠燈(曾經有的都拆掉了),靠警察指揮交通,居民似乎更相信人而不是機器,也許是因他們相信交通警察會按情況公正處理道路使用情況,不會像交通燈那樣「自動轉燈」、「照本宣科」。Yonten所記掛的「紀律」,更多是來自民眾本身的自律。他的意思是,不丹人普遍都會為他人着想,推己及人,維繫大家和諧共處的空間。

經歷煩囂 方知平靜可貴
Kinley補充說,不丹人向來過着家庭羣體生活,父母和祖父母住在附近村莊,整條村的家庭又互相認識,互相幫忙,可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Kinley舉例說,在不丹,安老院並不常見,因為這裏的老人一定會得到家人照顧,只有所有家人俱已離世的孤獨長者,才會入住政府經營的院舍。
Kinley自言,在印度念書時,最記掛的正是這種守望相助的家庭鄰里關係。完成大學學位後,她頭也不回,決定回國工作。她早年任職本地的慈善機構,月入約為四千二百港元;在較低物價的不丹,這份收入算不錯,當地薪酬差距亦不算大,譬如在不丹當護士,月薪約為五千六百港元。
Kinley明白,留在印度打工,可以賺取更多收入,但她更留戀的不是金錢,而是不丹的平靜。那種平靜,來自隨心所欲的自由。「I can do things in my own way. I am my own boss.(我可以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做自己的主人。)」
Kinley決定經營民宿那段時間,不丹社會正掀起一股移民潮。她身邊很多朋友都在討論是否移民澳洲,憧憬可以過更好的生活。羊羣效應之下,Kinley承認,自己亦曾心動,但最後還是決定留下。她回想起當年在印度讀書,最初碰見所有事物,都覺新奇有趣,但是生活下來,發現當地人互相攀比,蔚然成風,那決不是她想長期生活的社會。她說:「I don’t need to make crazy money.( 我不需要賺很多錢)。」對於現在能和母親、丈夫、兒子一起生活,她感到心滿意足。

最好的一隅:美麗和謙卑
一家的笑聲,在掛着不丹國王的照片的木房子裏迴盪。記者問:是因為國家要求掛上國王的照片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Kinley說,是因為他們一家打從心底喜歡皇室。
此時,Kinley的媽媽換上不丹的傳統服飾出來,那件連身長裙名叫「旗拉(Kira)」。不丹明文規定,國民到政府機構上班、到學校上課,或參加重要宗教慶典,須穿傳統服飾,維繫國民對服飾的認同。Kinley說,媽媽剛才需要煮飯,不方便穿上「旗拉」,現在換上,是對賓客一種尊敬的表示。Kinley媽媽拉着眾人走到一間房子,在一個木造的「祭壇」(不丹語稱為Choesham) 前拍照。那是全屋最好的地方。在不丹的家家戶戶,都會在房子裏另闢一個位置安放「祭壇」,以示對神明的尊重。

相遇和離別,來自同一個硬幣的兩面。
臨別之際,Kinley一家綻開燦爛笑容說,再會。
導遊Kuenley讓車子來到赤橙色的門前。我們揮手,繼續上路。
鳴謝拍攝器材合作夥伴:Canon Hong Kong
拍攝器材:
EOS R8
RF14-35mm F4 L IS USM
RF24-105mm F4-7.1 IS S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