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林奕華.繾綣星河

林奕華:張艾嘉順逆有時

專欄
2022.11.25
撰文:林奕華
商業電影市場是實際的,實力固然重要,但如果時間不是被張艾嘉冶煉成美麗的修為,六十九歲於多數人已是一生,她卻是別人的雙倍: 經驗愈多,愈見開始。
商業電影市場是實際的,實力固然重要,但如果時間不是被張艾嘉冶煉成美麗的修為,六十九歲於多數人已是一生,她卻是別人的雙倍: 經驗愈多,愈見開始。

張艾嘉三十六年後三封金馬影后—字字觸目驚心的一句話,看在三十六歲的人眼中,上次台上人獲獎才呱呱墮地,眨眼人生已過一半。而對三十六年前目睹她獲獎,甚至看過讓她得獎的《最愛》的人來說,這三十六年雖或另有一番滋味,但相同的是,譬如朝露,能不感歎時光荏苒?

「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肯定不是張艾嘉的座右銘。由一九八六年《最愛》到二○二二年的《燈火闌珊》之間,是六次「有勞無功」的提名。「這些年我已習慣坐在台下看大家得獎」,乍聽有些苦澀,但從個人努力和交出功課的角度看,張艾嘉確有必要以平常心來平衡期望與失望。

都說得不得獎被太多因素左右,與其計較,不如把複雜的看成簡單的,都是緣份。緣份若是太玄了,那便是運氣使然吧。

敗於一票之差有時,勝於一票之差也有時。但不可控的外圍因素外,還是有客觀的歷史作證。三十六年間六次影后提名鎩羽而歸是事實,更重要的是,讓她獲得提名的六部電影,並未因功敗垂成隨風而逝。

《最愛》(1986)的二度「金馬」有點兒遲來的味道,一九八三年在楊德昌的《海灘的一天》,八四年在徐克的《上海之夜》,八五年在《最想念的季節》,她的表演都令電影的層次更豐富。但都成了漏網之魚。
《最愛》(1986)的二度「金馬」有點兒遲來的味道,一九八三年在楊德昌的《海灘的一天》,八四年在徐克的《上海之夜》,八五年在《最想念的季節》,她的表演都令電影的層次更豐富。但都成了漏網之魚。

一九八九年的《人在紐約》,關錦鵬導演,張艾嘉的角色在三個女人中最灰色,影后終歸同一部片中的張曼玉。然而,紐約的緣份在她導演的《少女小漁》(一九九五)再續。

二○○一年《地久天長》,杜國威導演,失意金馬但在香港電影金像獎封后。二○○四年的《海南雞飯》,是導演畢國智第一部長片。從八十年代《十一個女人》、《海灘的一天》便樂意與新導演合作的張艾嘉風格,貫徹至二○二二年的《燈火闌珊》。全片在新加坡拍攝,難度在於演活一個新加坡勞動女性。

二○一○年的《觀音山》,當年她五十七歲,素顏上鏡,飾演與幾個偶像派演員所扮演的,精力旺盛的年青人格格不入的,失去生存意欲的婦人,從表演到造型,從對手到個人,都超越過去的張艾嘉。

二○一五年的《華麗上班族》,演過八十多場同名舞台劇後,她在大銀幕上把那「高處不勝寒」的企業強人,改為全部眉目傳情,細緻得教人心服口服。都說那一年是敗在銀幕時間太短。

二○一七年的《相愛相親》,「九項提名全部扛龜」,雖有說「那裏跌倒那裏站起來」,但當「張艾嘉」的發音,從這一屆頒獎嘉賓黑木瞳口中一字一字吐出時,得獎人未見聞喜得樂,反而百感交集,在台上一度哽咽。

三十六年對於華語影壇的女演員,是難得的表演壽命,尤其「三度」的起點不是十八廿二,而是憑《最愛》封后時的三十三歲。

由「二度」到「三度」,由「初熟」到「金秋」,張艾嘉面對的迂迴曲折,時勢順逆有時,但無改她和自己對奕的決心:「我會繼續努力。」

陳卓賢 姜濤 聲夢傳奇
人氣 TRENDING
王力宏 梅艷芳 李靚蕾 姜濤 MIRROR ERROR 張家朗 香港小姐 聲夢傳奇 炎明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