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綫和ViuTV經常擦槍走火,今次兩個推理遊戲「撞到正一正」,同一星期、同一時段首播,絕對算得上正面交鋒。
無綫開拍《死因有可疑》,坊間說創意官王祖藍又複製大陸節目了;《好聲好戲》蛻變自《聲臨其境》,而《死因》令人聯想到《明星大偵探》。忽然想起,歌手吳克群回應抄襲周杰倫爭議時說過一句:「曲風也可以算抄襲嗎?」
兩個新節目開宗明義就是圍繞謀殺之謎(Murder Mystery)進行的實境角色扮演遊戲(LARP, Live Action Role Playing)。看似複雜但不是新鮮事,桌面遊戲「妙探尋兇」和「狼人殺」都是有推理元素的謀殺之謎,而LARP重點在於角色扮演,這少不了劇本,因而在大陸有了「劇本殺」之稱。遊戲中,玩家扮演嫌疑人或真兇,每人只知道自己的設定,真兇要偽裝,其他人根據劇本流程進行調查和推理。
遊戲模式早於推理界流行,早年《Running Man》的「福爾摩斯篇」都有借鏡,美國及後推出了《Whodunnit?》,JTBC推出了《Crime Scene》,而湖南衛視獲得JTBC授權製作大陸版《明偵》。既然節目類型不算抄襲,為何湖南衛視要買版權?
客觀地說,《Crime Scene》不是單純把LARP放進節目,其模式製造出綜藝性,包括狗血套路的人物關係、玩味性的Cosplay扮裝、不合乎玩家本身的角色設定和他們配合下做出誇張的演技,規則加上兇手以外不能撒謊的限制和調查拍攝照片的數目限制,又容許觀眾投票增加參與度,令節目不會變成單純看別人玩桌遊。
《死因》明顯參考了《Crime Scene》和《明偵》,很注重綜藝效果;服裝如Cosplayer,角色形象突出易記,令觀眾不致迷失;藝人都記得搞笑,張秀文扮後生,劉佩玥扮熟女,何廣沛扮鹹濕仔,都有喜劇效果,加上援交校花和售賣內褲等重口味題材,很踩界,但幕後落重藥無非提升娛樂性。
相比之下,Viu《嫌疑事件簿》缺少了這些計算;人物介紹限於片頭字幕;連藝人和角色都未記清楚,遊戲就開始,觀眾要在短時間內接收大量資訊,連關係都未搞清楚,如何能夠緝兇呢?平舖直述地做LARP,看不出任何綜藝性。致命傷是篇幅太短,每集實際時長廿分鐘多一點,三集一宗案件,但勾不住觀眾。
《死因》借用新聞時段下,實際時長擴充至三十分鐘,但首宗案件仍要三集,試映會亦有討論節目編排是否太冒險。不過,冒險是綜藝改革可貴之處,無綫破格讓青年導演和撰稿做主創,五集小試牛刀,絕對是好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