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京乘搭Tokyo metro,車廂內聽見日英雙語廣播說:「請將你的手機調校至靜音制式,並在乘車途中避免用來談話」;更進一步還有「Also, please turn your cell phone off when near priority seats during rush hour and other busy periods」,在優先座(專為年長、傷健、孕婦而設)附近,或在繁忙時段,更索性請求大家把手機關上,我聽見一刻,有想哭的衝動。
功德無量。給人清靜,為人設想,繁忙都市,正所謂生活非常麻煩,你我各有辛酸,何苦互相為難?一程公車,一羣困獸在車廂內,何苦以不禮貌的嘈雜聲浪,不舒服的擾民噪音,去相互侵襲折騰?那是一個密封的空間,聲音困在其中特別吵耳,如果人人都說話、甚至放聲高談闊論、打機聽歌看影片,交響出來的千噸重音,足以把有公德的人逼瘋。
但日本的車廂本來便那麼安靜自覺,公民水準、意識、教育、文明本來便那麼高,在騷擾到別人的律己性那麼強的氛圍中,還誠懇不倦的提醒乘客在公共空間的德,安靜的美,反映出新科技融入生活也有必要的規範和界線,應當的禮儀和操行。這,叫文明。
歐美每有新產品、科技、潮流大規模影響生活面貌,便會認真提出相關etiquette禮節討論及指引,媒體、書籍、知識分子都會提高相關意識讓公眾有新的使用觀念,不單教育孩子學子,還是公民教育。譬如有了手機,孩子不可以在飯桌上狂玩,又或者在電梯這些封閉空間,就別講手機了。
在香港,一街都是用了免提裝置,便在公眾場所逼人聽他講電話的人,罔顧別人的感受,街頭大講到街尾、巴士港鐵上把家中情仇公司恩怨天下花生,都大力塞進別人的耳朵裏,非常粗暴,何必?
據說教養這看不見的東西的首要體現,是懂不懂顧及別人的感受,為他人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