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農曆的節日,因為和平日不同,到處冒出只有節日才湧滿大街的奇異食物、景色、玩具和氣氛。而且不是一家一户的慶典,竟是全城都瀰漫的歡樂。每一個節日都有自己的特色:過年就和年糕、糖果、新衣、壓歲錢聯在一起;中秋節就是花燈、香斗、月餅、菱角、甜芋、彩旗的味道;而端午,就是龍舟、糉子的天下。這是我小時記憶的節日。歲月過去了,但節日好像一直沒有過去。這些年過節,我們是興高采烈去買水仙、桃花、免子燈籠、豆沙糉子、紫米月餅。有一件節日的手工藝品,卻不見了,是我懷念的端陽掛飾。
很普通的手工藝,有布料、絲線、珠子,就能縫成,街上的流動小販,就掛在木棒上賣,好像賣風車、冰糖葫蘆的樣子。當然是花花綠綠閃閃亮亮的,還在微風中擺動。吊飾的構成,分為三部份,1是長線、絮尾和珠子,2是一個個獨立的小香包,形狀不同,顏色各別,自由組配,數目可多可小,通常四、五個。節日的掛飾,過了節就會取下來。兔子燈籠也許也破了、爆仗已經開花,只有手工掛飾依然完整,甚至不沾灰塵,我會用薄紙包好,藏在盒子裏。又到划龍舟的日子,我沒再見到絲線糉子和錦綉香包了。記得保存了的古老玩具,打開盒子,彷彿見到老朋友。
保留的端陽掛飾共有三串,都是每串四個飾物,底層二個香包,第二層絲線糉子。頭一層則三串都不同。一個是金色的元寶,上面寫榮華富貴,用篆書。第三個是人偶,造型古典,梳小辮子,曲身如蝦米,抱一香包,這是傳統針插的相同飾物,八個或十個人偶圍抱起中央的圓球。第二個飾物最漂亮,是威武的老虎,兩頰鼓漲,一把黄鬍子,眼如銅鈴,閃閃光芒,由珠片縫成。在綠色背景中更見威武。老虎額上有一「王」字,最應節,端午正日,長輩會在兒童額上用雄黃酒點一王字,用以辟邪。
香包材料,採用織錦,織錦亮麗,自是首選,昂貴的物料,廢料可以回收重用,不必浪費。糉子和香包的製法不同,人偶和元寶需用針線縫作,填塞料一般用香料,在中藥店購買,如今或可用薰衣草。香包形狀簡約,前後兩幅布,容易製作。絲線糉子的製作是另一種方法,並不困難,我年年做一串,幾十隻一長串,可以由天花板垂到地板,材料只是絲線和紙。
我會做紙糉,什麼紙張都行,不宜太薄,不宜太厚;太薄易破,太厚難摺。試摺一隻便分曉。大小隨意,紙條愈闊,糉子愈大。2、3cm已足夠。剪一條紙下來,先在紙條摺出三角形線痕,成條狀長蛇;再把三角向內摺,一直摺,最後把尾角彎入紙縫內。糉子摺成,用彩十字線繞角旋轉幾個圈,線尾也藏進紙縫內。最後,用一條粗線對折,紮一把線做流蘇,再分別串連香包和糉子,可用一粒珠子隔開,完成了。吊飾可長可短,一個糉也不錯,串數也隨意。我如今懶惰,只做一糉一串交卷,意思意思自娛。不知能否有助延續一點紙糉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