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uTV早於二○二一年便在節目巡禮宣布製作劇集《三命》,並播出製作花絮,吊足觀眾胃口。當年消息一出,立即成為港劇界焦點。無他,只因由名導杜琪峯監製,銀河映像跨足電視劇,更是跟炙手可熱的ViuTV合作,自然引發期待。
劇集於二○二一年開機、二○二三年補拍,至二○二五年三月三十一日才正式播出,不禁聯想到另一位名導王家衛執導的大陸劇《繁花》。《繁花》於二○二○年開機,二○二三年補戲完成,同年尾出街。同樣由電影班底參與幕後製作,由拍攝到播出也是經年,兩齣劇卻形成鮮明對比。
《繁花》選取了史詩式九十年代商戰題材,邀請大陸一線演員主演,一比一搭建黃河路,標榜電影級質感,製作費高達三億人民幣。比起王大導,杜Sir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三命》只是十二集的短劇,主角起用未成名的新人演員,沒有宏大敘事,也沒有特效與明星效應,而是以命運分岔為核心,跨越男主角少年、青年和中年三個時代和三個人生,作出多重時空敘事,回歸銀河映像的根源,探討命運、自由意志及宿命論的哲學命題。
《三命》的核心題材「命運分岔」,並非新鮮概念。編審何靜怡承認借鑑了電影《盲打誤撞》(Blind Chance)及《緣份兩面睇》(Sliding Doors)的敘事模式;前者以趕上或錯過火車,引發截然不同的政治人生;後者則以地鐵的開門與關門,展開愛情的分岔。《三命》同樣以主角駱澤信的分岔點,也就是追風箏的偶然事件,交織父親出軌、好友逃亡與神秘女的身份揭曉,引領他走向公務員、漫畫家與黑社會三條人生路。
杜Sir相隔三十餘年重返電視劇創作,選取「命運分岔」作題材,別具意義,只因銀河創業作《一個字頭的誕生》,便以參與或不參與黑車偷運、前往大陸或台灣發展,勾勒成功與失敗的平行人生,隱藏了香港人對回歸焦慮的隱喻。他沒有跟隨同期的王家衛和徐克北上發展,而是留港跟Viu TV合作,也是一種選擇。
電影通常在三小時內完結,即使多段式結構也不難表達,但是《三命》單計電視版已近六百鐘,足本版更長,絕對考驗觀眾的記憶力與理解力。三個選擇,三個不同的人生,橫跨三個年代,第一集以兩小時篇幅鋪三段人生,其實易懂;但隨着集數推進,平行人生梅花間竹出現,觀眾需分辨哪條人生線索,難度漸增。男主角造型因職業身份有明顯差異,不難辨識,但配角命運的交錯變化,卻容易令人混淆。
這是創作人勇於挑戰的表現,正如編審何靜怡所說,杜Sir拒絕任何「Easy Way」,堅持「打Hard Mode」。何靜怡憑着無綫劇《香港愛情故事》與電影《殺出個黃昏》取得一定成功,榮獲評論學會最佳編劇,但她跟着大師寫劇本,依然獲益良多,不枉杜Sir由鮮浪潮開始注重傳承。就像這不完全是杜琪峯的故事,而是何靜怡作為編劇的人生投射,但杜Sir作為強勢監製,即使不是親自執筆或拍攝,製成品依然極有銀何風格。
《三命》影像風格延續杜琪峯的電影美學,不依賴對白推進劇情,而是以畫面說故事。追風箏、傳閱漫畫、孩趣式的惡作劇、互撥顏料的愛情萌芽,善良爽朗的女孩、風雨中畫畫稿,處處可見簽署式的「男人的浪漫」和「童趣」情懷,帶着銀河映像一貫味道。杜Sir在訪問中直言,誰演也一樣,只要演繹到劇本的角色。於他而言,演員只是呈現作品的工具,這就是名導的自信。
演員組合堪稱大膽。男主角駱澤信由吳澤烽(少年)、蘇家樂(青年)與陳國邦(中年)分飾,三人不單止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大牌」,目前最重戲的蘇家樂是缺乏知名度的公司新人,而包括陳國邦在內都未曾擔任過絕對主角。女角們比男角們名氣更大,分別有周秀娜、林愷鈴和伍詠詩,但真正重要角色卻是駱澤信母親,由前無綫兒童節目主持人陳佩思(Pansy姐姐)出演,意外成為亮點,甚至比略帶表演痕跡的張錦程更好。
Viu沒有「台慶劇」概念,也無大小製作分野,製作費幾乎平均分配,因此,《三命》是Viu第一齣重頭劇。當然,Viu劇集出過不少佳作,但《三命》的製作水平完全在另一層次,不單靠文青風和小清新,而是每場戲都戲味十足,作為精品,對標國際串流平台水平。
影視生態碎片化,香港沒有熱搜,沒有真正KOL,昔日無綫與壹傳媒的影響力已不復存在,僅餘《東張西望》尚存一點威力,現今任何劇集都難有全港性熱度。《三命》成績要追趕當年有壹傳媒幫手宣傳的《大叔的愛》,難度甚高,起碼要衝出同溫層,匯聚港產片迷與銀河粉絲積極討論,製造體感熱度,所幸是同時段的無綫播放大陸劇,絕對是有機可乘,但希望觀眾的討論不要停留在捉穿崩位,要知道電影的魔術,就是《PTU》裏可以從九龍城徒步追到中環,誰會介意駱澤信追風箏時穿越大嶼山陰澳「時光隧道」?這可是作者的寓意呢。
Viu和杜琪峯的合作始於二○二一年,也是電視台飛升的一年,那時候管理層磨拳擦掌,準備大展拳腳,可惜聲勢被紅館意外打窒了,近兩年明顯疲態,收視口碑無突破。這行最怕是「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作為寄予厚望的重頭劇,代表着Viu對港劇市場曾經的野心,希望最後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此劇能夠成為港劇里程碑,證明精品化沒有錯,繼續引起影視投資慾望,否則Viu寧願花過億製作費和電影《我的超豪男友》的國際團隊合作拍攝英語劇《The Season》,也不留守香港市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