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周文化

牛骨湯?辛辣湯?韓麵能夠大流行 那包人工味粉才是的邪惡軸心!

由煮食器具的多樣性,看見即食麵在他們生活中舉足輕重。漸漸,形成了依賴吃即食麵的習慣,對那種辛辣的味道更是情有獨鍾。「他們唯獨喜歡這種『辛辣』味的湯包,更會把這種湯包放在其他食品中,不少韓國人也會認為放有這種湯包調味的食物,比起那些山珍海味更吸引。不論是湯,還是炒,都有同一種味。這點在我們香港人眼中,會認為他們因生活犧牲了味覺。」鍾樂偉笑言。正如前文提到的牛骨湯麵、人氣的香蕉奶,在一般人眼中是一種濃得不自然的味道。但歸根,都是和民族歷史有關,常言「馬死落地行」,戰後的韓國,牛肉、香蕉都是奢侈品。既然買不起,唯有以化學、人工手法來製造相近的味道。對韓國人而言,也是一個不錯的代替品。

就連韓國餐廳老闆李先生也說:「我們都知道那是人工化的味道,特別是即食麵裏的辣粉。不信?去看看韓國即食麵貨架,有九成的即食麵,不論什麼品牌都會隨麵附上辣粉一包,基本上,它與麵密不可分!」從他們對這種辣的執着,更引伸出為何近年興起兩款麵混吃的配搭。

像最近憑電影《Parasite》一炮而紅的炸醬烏龍麵,正是把味道帶甜的炸醬麵,混合辣湯粗麵條即食麵吃,為甜味加添辣勁,滿足嗜辣的味蕾。這種混麵吃法不外乎是加強辣勁,從而更香惹。

這是平民還是高尚美食?

當然即食麵便宜又飽肚,加上歴史背景,那段沒有一粒米到肚的貧苦生活,以及美國對韓國提供麵粉援助的經歷,仍然是大部分韓國人的共同回憶。不論你是富有抑或平民都有吃即食麵的經驗,孩童時吃的點心麵;參軍時的部隊鍋;工作時泡個麵來飽肚;露營時又煮一鍋麵作餐;在市場的食檔還有辣炒年糕配即食麵等等,讓兩個階層連結。

唯一分別,可能是即食麵的配料。最潦倒時,可能一包麵已經足夠;當學生的,在學校飯堂點一碗麵一件飯卷又能果腹。以前,吃部隊鍋,是窮的象徵,把美軍不要的香腸、午餐肉拾來作餸料,加即食麵又能讓一家人吃飽。現在,富裕了,當然沒有了那時的過期副食品,取而代之加蟹加蜆的海鮮鍋。

上餐廳不是提供調味包煮成的湯底,也有真以牛骨熬煮的雪濃湯,亦有加泡菜、辣醬煮的泡菜湯。還有一種有趣的食法,打破了即食麵不健康的形象。假如一夜宿醉,他們又會放入北魚乾作配料,一來鹹鹹鮮鮮,二來可解酒,韓國人視之為補品。吃得奢侈些,最近興起配搭高級食材韓牛,以肉香提升味道。所以時至今日,縱使韓國經濟富裕了,創意的食材配搭、麵條混食等新食法,把即食麵推上全民皆吃的潮流美食,也連結了平民和富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