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周文化

秤的疑惑:教你看懂一把老桿秤(附圖輯) 你可知道燒臘秤與雞鴨秤有什麼不同?

一把桿秤,是衡器也是工藝品,全靠人手製造。「利和秤號」何太的桿秤用坤甸木製。 此木以耐用性而為人稱頌,常用於造船、建棚屋。木方要先刨成圓條,愈細緻手感愈好,並經浸泡使其光滑。要確保成品精準,何太常說「每一步都要認真做」,按照不同重量的秤碼,設定一両、一錢或一分的刻度。金色的刻度甚至是由人手先鑿洞,再鑲鑽銅絲、打磨後彈火收口。如此一來,久用才不會褪色。做秤的人就似是個精通數理與力學的處女座工藝家,惟有每一步都一絲不苟,才得出分毫不差的桿秤。

【油麻地碩果僅存老字號「利和秤號」 店主何太花一生守着檔口,自家有師傅造秤賣秤:https://bit.ly/3qDoNwu
  1. 秤桿:傳統以木為材,耐用度高的坤甸木是主要素材,頭尾包銅以免磨蝕。及至量度單位更精細的厘戥,更會採用牛骨、象骨或象牙 為桿,一來堅硬穩固,二亦更顯身價。
  2. 秤紐/提繩:設一條、兩條甚至三條。舊 時會用軟身的棉繩,但久用會「起疏」或鬆斷。為減少客人來換繩的次數,何太早就換上 尼龍繩,以人手繫結使其更穩固。最近秤砣的一條「秤輕」,對應桿上面向 自己的一排刻度,由最少的單位秤起。靠近秤鈎的一條繩則「秤重」,對應秤桿向天的一排刻度,重量單位承接另一條刻紋並推展至可量度的最大單位。
  3. 秤砣:按用途而決定秤砣輕重。最初用石製,後來轉用鐵,久用會生銹,不時要上油。 近代多用銅製。所謂「秤不離砣」就是指每把 秤各有所屬的砣,一旦調亂就再也無法發揮功 用。據說,舊日富有之商行更會在秤砣上刻鑄 自家標記。
  4. 鈎/秤碟:鈎材為鐵,碟則由舊時的銅轉變至近代的不鏽鋼。視乎所需而配置鈎或碟。以魚秤為例,「搵個袋入住,勾起個袋秤, 秤生鮮生猛的魚;有盤的,就是可以放上去, 放瞓覺魚(死魚)。」

圖看桿秤種類及工藝細節

什麼是「厘戥」?

但凡是輕巧精細之物,舊時都會以名為「厘戥」的小秤量度。如字面所指,重量單位 以「厘」起跳,刻度分得精細,故名為「厘戥」。通用的行業或事物廣泛,從金銀飾器,以至藥材倒如珍珠末等,甚或是民生器具例如是鬥蟋蟀、服鴉片。各厘戥由於皆精妙非常,一般可交替使用;何太及溫佐治會透過桿上刻度之幼細、配製盒具及材質,從而推斷各「厘戥」舊時可能之用途,並以「蟋蟀秤」、「鴉片秤」、「藥秤」、「金秤」等喚之,大家亦能容易理解及想像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