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運動專訪】為曲棍球放棄英國名牌大學 張學頤游走實驗室與球場

體育
2019.04.01
撰文:徐雲攝影:洪志富

張學頤是香港女子曲棍球代表隊主力,過去五年,與港隊三十五名女將,以業餘身份代表香港征戰各地,隊員中有醫護人員、海關幫辦、銀行高層、律師、教師、學生;領隊兼退役曲棍球運動員聶慧婷,最常和隊員分享的名句是:「In HK,Passion cannot put food on the table!」意思是要享受球場上打曲棍球的激情,先要養活自己,所以這隊女將不單在運動場上好打得,職場上也能獨當一面。

香港女子曲棍球隊,教練阿里虎(左一)、領隊聶慧婷(右一)灌注了不少心血。
香港女子曲棍球隊,教練阿里虎(左一)、領隊聶慧婷(右一)灌注了不少心血。

張學頤在香港大學攻讀生物醫學工程,畢業後擔任電機電子工程系教授謝堅文的研究助理,正進行「ATOM技術」的研究工作,佈滿各式各樣電子儀器的實驗室內,學頤充分發揮冷靜、理智的一面,她說:「這個技術研究成功的話,可以在數十億個血液細胞中,辨識出一個癌細胞,對人類醫學有重大影響,所以我好榮幸可以參與這個計劃。」今年九月,她將修讀生物醫學工程的碩士課程,希望邊研究邊學習。

實驗室的工作非常繁重,同時需要細緻的判斷力,她說:「做研究經常會遇到挫折、失敗,要不斷嘗試和努力,經年累月研究,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有機會成功,但參與其中的每一個人都不會輕言放棄,其實和打曲棍球非常相似,同樣講求團隊合作精神,要與隊友互相配合才能在賽事中爭取得分機會。」比起研究工作,學頤笑言打曲棍球有更多享受成功的機會,當然付出的努力同樣艱辛,從一開始打曲棍球,能夠被持續吸引的最大原因,就是與隊友之間共同努力的合作精神。

張學頤在香港大學做研究助理,讀書與運動都是她的興趣。
張學頤在香港大學做研究助理,讀書與運動都是她的興趣。

學頤初接觸曲棍球,是由協恩小學升上中一那年,學校有曲棍球校隊,老師報了學界比賽,卻不夠人參加,「我當時是學校籃球隊,曲棍球隊只有四、五個人,老師叫我們幫忙湊齊人去打學界,籃球隊好多同學都一齊去幫忙,,那次有沒有得獎已經忘記了,只記得大家為同一目標努力的情景,比賽後繼續留在曲棍球隊。」學頤形容曲棍球就像用棍來打的足球,人數、賽制與足球相似,最大不同是要在特定禁區內才能射門;她從中一開始打到中學五年級,之後到英國愛丁堡升讀高中,「我在當地讀了兩年高中,因為打曲棍球很快適應環境,曲棍球在當地學校是非常流行的運動,我記得初去到時,同學想不到一個來自香港的女仔會打曲棍球,大家對我很好奇,很快已經融入同學圈。」

高中畢業,她獲當地一間名牌大學錄取,當時放暑假回香港,正好有青年軍曲棍球比賽,她一心想代表香港,因為留學生身份未能入選港隊,落選改變了她的人生路,「我考慮了一段時間,決定回香港讀書,希望可以一邊讀大學一邊打曲棍球,雖然在英國讀大學也可以打波,但留學需要很多費用,如果不讀書去打波,感覺會辜負家人的期待,況且大學只有四年時間,我希望讀書之餘,可以享受讀書以外的興趣。」她獲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取錄,離開英國回到香港。

邊讀大學邊打波,看似愉快的校園生活,但對學頤來說要在打波與讀書之間取得平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港隊每星期都有固定練習時間,訪問那天是周一,正是球隊的練習日,六點離開研究室,正是下班高峰期,背着沉重的球袋,匆匆趕往佐敦京士柏的曲棍球場,在擠迫的月台上,她不止一次問自己,為什麼要這麼辛苦?「尤其星期五的中環月台,大家下班正準備去玩,看着別人輕輕鬆鬆不是不羨慕,但回心一想,如果不讓我打波,或被迫放棄打波的話,我相信人生會更痛苦。」

吳安儀 歐鎧淳 何詩蓓
人氣 TRENDING
王力宏 梅艷芳 李靚蕾 姜濤 MIRROR ERROR 張家朗 香港小姐 聲夢傳奇 炎明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