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潘志文專訪1】保護《小時候》叔叔形象 婉拒拍同志片

本地
2020.02.03
撰文:王志強攝影:伍敏慧

a2

潘志文和攝影師在無綫民初街到處找拍照位置,經過一處類似舊貨倉的地方,擺放着幾架舊單車,潘志文二話不說就推了其中一部出來,說可以騎單車拍照,正當記者和攝影師仍在懷疑單車是道具還是真單車、能否騎得動、會否太骯髒或太殘舊時,潘志文已騎在單車上開始順暢飛馳,果然是寶刀不老。

讚他很有型,他謙虛說:「好普通啫,又不是騎馬。」

潘志文今年三月就踏入七十歲,當年他是能與鄭少秋匹敵的麗的型男楚香帥。七十年代他在港台劇《小時候》演路家敏王書麒的叔叔,早已深入民心;接着在麗的重頭劇《鱷魚淚》、《變色龍》、《大地恩情》等擔正,曾將無綫打至要腰斬《輪流傳》;後來他移民加拿大,幾年前回流在無綫復出,在《華麗轉身》配汪明荃,愈配愈年輕,在《丫鬟大聯盟》演郭少芸的舊情人,看來真的是寶刀不老。

潘志文拍過很多劇力萬鈞的劇集,說過很多富爭議性的對白,在《變色龍》有罵人「契弟」又自認「契弟」的金句,至今網民仍愛重溫,但有一部電影他卻不敢接拍,到底他有什麼隱憂?

潘志文在港台劇《小時候》演王書麒、路家敏兩位童星的叔叔,至今很多香港人仍記得。
潘志文在港台劇《小時候》演王書麒、路家敏兩位童星的叔叔,至今很多香港人仍記得。

獲邀與于洋演同志戀人

潘志文第一部最為觀眾熟悉的劇集,要數七七年港台製作的《小時候》,他演兩位童星路家敏、王書麒的叔叔,是很多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因為這部經典劇集,讓潘志文陷入了接戲的困難。「兩年前有位導演請我拍一部關於男同志的電影,我有點猶豫,不知拍不拍好,導演請我和于洋演兩位男同志,我問于洋:『拍不拍好呢?』他說:『拍!有錢就拍。』我說:『要演同性戀喎。』他說:『不怕,如果要接吻,就刷牙、食香口膠,照咀囉。』後來知道電影名叫《叔‧叔》,我感到不太好,我拍《小時候》叫做叔叔,這麼多年來留給觀眾這個印象,現在叔叔去拍一部電影講男同志,我對男女同志不抗拒,但因為《叔‧叔》這個戲名,令我不想拍這部電影,假如叫做《伯‧伯》,我或許肯接拍,可能我拿獎也說不定。」

潘志文早年憑麗的及亞視劇集走紅,曾奪電視明星獎。
潘志文早年憑麗的及亞視劇集走紅,曾奪電視明星獎。

潘志文做這個訪問時,只知《叔‧叔》入圍金馬獎五個獎項和柏林影展的電影大觀單元,但未獲獎,後來做完訪問幾星期後,《叔‧叔》獲電影評論學會的最佳電影和太保獲最佳男演員,潘志文說這件事時未知電影真的獲獎,但他顧及《小時候》叔叔的形象,他有自己的想法。

潘志文的古裝瀟灑,曾演楚香帥與無綫的鄭少秋《楚留香》爭收視。
潘志文的古裝瀟灑,曾演楚香帥與無綫的鄭少秋《楚留香》爭收視。

視馮淬帆為恩師

潘志文由國泰訓練班出身,做過播音,演過廣播劇,拍過港台劇,未做麗的小生前,潘志文在無綫留過一段時間,遇上他視為師父的馮淬帆

「他做男主角,又做導演,很有才氣,我演戲是向他偷師的,雖然他沒有認過我是徒弟,但我心目中覺得他是恩師,第一,他給我機會,那時無綫都講圈子和鬥爭,因為我沒有埋堆,由港台以freelance身份到無綫拍劇,馮淬帆喜歡找沒有埋堆的演員去拍;第二,我喜歡穿軍裝,是模仿他的,他是右派,全身穿台灣軍裝,我則世界各地如德國、美國、瑞士的軍裝都穿。」

這天拍照,潘志文身上穿的就是軍裝,站在民初街的佈景前,有點像軍閥時代的角色。

「馮淬帆也是播音出身,做戲很自然,他也懂唱粵曲,父親是粵劇界前輩,我也曾涉獵過粵劇演出,因此演戲頗受他影響。」

潘志文做麗的及亞視小生時,與同台花旦米雪有多次合作。
潘志文做麗的及亞視小生時,與同台花旦米雪有多次合作。

戲中和現實同時喪父

潘志文後來加入麗的電視,遇上麥當雄開拍多部以大膽見稱的劇集,對白相當踩界,《變色龍》中他演的律師因被停牌而變得不擇手段,最後有句對白:「我唔怕啲契弟,因為我最契弟!」現在被網民封為金句。「這兩句是麥當雄和蕭若元寫的,出乎意外流傳至今;《鱷魚淚》之前我一向演忠的角色,麥當雄跟我解釋:『好像阿倫狄龍,他在每部電影都演殺手,觀眾不會因為他殺人而憎他。』其實人沒有分絕對的正派反派,有時受盡別人欺負,慢慢適者生存,學會保護自己,所以有這麼人性化的金句。」

拍《變色龍》時,潘志文在劇中的父親吳回過身,碰巧他在現實中的父親也因病離世。「我工作比較投入,當時拍劇時間緊迫,劇集邊拍邊播,沒有存貨,假如我請兩日假去辦喪事,對整個製作很大影響。我要跟家人商量,現實中父親的喪禮要延遲一星期,才可安排他出殯。有些不良刊物報道,說我其實只是為了宣傳劇集,喪父一事並不是真,甚至訪問了一個人,認作我的父親,其實並沒有死,認真好笑。」

b200108a105

聲夢傳奇 姜濤 MIRROR
人氣 TRENDING
王力宏 梅艷芳 李靚蕾 姜濤 MIRROR ERROR 張家朗 香港小姐 聲夢傳奇 炎明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