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無數人的廿六歲女文員鄭凱甄,一星期前做手術獻出自己寶貴的三分之二肝後,於本周四晚健康出院,讓全香港關心她的市民鬆了一口氣;而接受這份大愛捐贈的好媽媽鄧桂思,也正奇蹟般把自己的生命二度延續下去。
大家不禁會想,在作出如此珍貴而無私的捐贈之前,阿甄想清楚了麼?她經歷了哪種掙扎?她如何取得同樣有肝病的媽媽同意把這唯一的、可能媽媽也需要的寶貴器官捐出去?又如何用「軟硬兼施」的方法,讓初時反對自己捐贈的爸爸同意自己善行?這一切,她親口告訴了我們。
本周五(二十一日),剛出院約十多小時的鄭凱甄,戴着口罩跟着她的換肝醫生團隊,回到醫院,出現在記者面前。口罩對個子嬌小的她,顯然有點大,遮住了她大部分的臉容。然而,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卻在口罩的上方閃爍,告訴大家她回復得很好,身體狀態正佳;心境愉悅,繼續過她開心而有意義的正常生活。
她的第一句話是感謝市民對她的支持和瑪麗醫護員的照顧,並開始簡說從頭:「我最初在網上得知鄧女士的情形,救人要緊,我鼓起勇氣打電話到瑪麗醫院聯絡,了解詳情,回家考慮了一晚。第二朝就去醫院檢查,知道我的肝適合,就去做了手術。」
這難忘的一晚,究竟她考慮了什麼?
「我得知捐肝有風險,首先考慮的是家人的意見;還有就是經濟上的考慮,兩三個月(手術和康復所需時間)的資金,我家可以做到;還有,我媽的肝也是有事的,而一個人一生只能捐肝一次;我個人好怕痛。這些都是我心裏主要掙扎的因素。」
這四個重要考慮之中,爸媽的支持極為關鍵,媽媽的第一關最易過:「媽媽好鍾意幫人,在能力範圍之內都會盡力去幫,我細個時就知道助人為快樂之本,施比受更有福,真的,幫到人我會更開心。」
其實,阿甄媽媽也有肝炎,阿甄卻這樣想:「鄧女士的情形是危險的。我知道捐了肝之後,日後唔好彩萬一媽媽的肝出事,我就無得再捐了。我和媽媽商量,她很支持我!因為Michelle(鄧桂思的女兒)年紀小,(捐肝的)危險更大。」
爸爸曾經反對,但阿甄卻有妙計:「在爸爸反對時,我軟硬兼施,嗲吓佢,打動佢!我以前都是咁做㗎啦!最後他也支持我,我便放心去捐了。」
至於男友,起初也是很反對的,但大愛精神感召,阿甄也讓他同意了,她這樣解釋:「捐肝雖然會有0.5%的死亡率,卻換來鄧女士90%的生存率,值得!將心比己,我將來家人有事,都想市民捐出器官。」
現在,一切危險大致上已過去,她的身體感覺是:「比手術前易累,康復過程要休一兩個月。但胃口更好,好多嘢想食,數唔到咁多!說到提早出院的原因,我是為食才提早出院,可以食返飽,同家人一起吃!」
但家人卻跟她想法不一樣:「回到家,爸媽都叫我「唔好郁,坐喺度就得!」
在旁的醫生補充說:「她身體回復得非常好,我們也非常開心!」
記者問,如果再有一次選擇,她會否堅持捐?
她斬釘截鐵說:「絕對會再堅持捐!雖然怕痛,痛的時間也不長,只是兩個月,換來鄧女士的生命是值得的。手術前醫生講了捐肝要面對的風險,我可能會死亡,及併發症,我有作最壞的打算,我仍然堅持捐。」
在旁的醫生解釋:「捐活肝要取肝體積的三分之二,死亡率是0.5%,併發症的發病率是10-15%。所幸的是現在阿甄的復元非常理想,手術一周已恢復正常,昨天她已經與正常人無異,可以過正常的生活。我們這個團隊的手術非常順利,結果也很令我們鼓舞!」
記者又問,當她知道鄧女士需要再次換肝時,會否覺得自己白捱一刀?
「不會是白捱一刀,這一周對鄧女士很重要,沒有我的捐肝她等不到後來(的屍肝)。」阿甄說。
鄧桂思經歷兩次生死
至於四十三歲急性肝衰竭女病人鄧桂思,則經歷了兩次生死關頭,第一次是阿甄的活肝令她維持了生命一個星期;而第二次則是在活肝無法發揮全部作用時,剛巧得以有遺贈的屍肝補上。領導這次手術團隊的醫生盧寵茂解釋說,上周移植活肝後,因為一條肝血管分支堵塞,令原本僅達到病人肝容量55%的活肝,有三分一無法發揮作用,變相僅剩約30%功能,所以未能在短時間內協助鄧女士復元。因此,本月十九日晚得悉九龍區一間醫院有腦死病人捐肝,立即在二十號早上十一時為鄧進行第二次移植手術,歷時約五個半小時。
盧寵茂說,第二次移植在全球均有發生,外國平均也有10%至15%的機會,需要進行第二次移植手術。本港也有個案,在移植數年後病情復發、排斥或有膽管併發症,而需要再次換肝的。
儘管第二次換肝風險比第一次大,然而換入屍肝的手術卻是相對簡單,而這次手術也很成功。
曾經要求捐肝的鄧桂思的女兒Michelle,二十號晚到醫院探媽媽,她認為母親兩度獲肝臟移植是「兩次奇蹟」,接連獲移植都值得開心,感恩又感動。她感謝阿甄捐肝,稱讚阿甄的行為很勇敢、正面,也令市民知道器官捐贈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