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影評

《赤道》

港人集體鬱結

三年前的《寒戰》,令新進導演梁樂民與陸劍青一鳴驚人,今回二人再度合作打造《赤道》,和《寒戰》一樣玩港產片近年永不言倦的「無間」概念,twist永遠在後頭,真相未到最後一刻不會大白,只是《赤道》的scale比《寒戰》大得多,香港雖仍是主要場景,但在商業元素考量下,同時拉進韓星崔始源及池珍熙,再加上穩打穩紮的張家輝,產量不多但總給人驚喜的張學友,較年輕的余文樂、Janice Man、張震,還附送內地老戲骨王學圻,演員陣容無得輸,場面設計佈局也貼近荷李活大片水平。

《赤道》還未上映,宣傳其實已率先成為意料之外的話題,隧道口禁制「香港安全嗎?」的語句怕引起公眾恐慌,幾乎當香港市民弱智。片中的香港隨時陷入生化危機,成為恐怖分子買賣致命大殺傷力武器的交收站,恐怖分子張震在韓國取得武器,所以池珍熙和崔始源兩位韓國國情院要員要來港調查,張家輝是香港警察,王學圻是內地高官,多場就如何處理事件的爭辯場面,都凸顯了香港處於夾縫位置無話事權的集體鬱結。

張學友飾演以英式學者打扮示人的物理學教授,與內地高官王學圻各不相讓,張學友也不時提點張家輝不要忘掉自己是香港人,令電影多添解讀趣味。其中幾場港府高層呼籲大家要按基本法辦事,王學圻說特首在緊急情況下可動用解放軍,引來全場觀眾連番大笑,是訕笑或是苦笑,可堪玩味。  PS

 

形象工程大於一切

早淪為公式了,包括《無間道》在內的很多所謂大片,起一個似懂非懂、語帶雙關的片名;找來當紅的(男)明星,拍酷斃造型照。人物總是神色凝重,穿戴講究,很專業人士。故事通常是警匪大對決,炮製幾場轟烈的動作場面(有電腦特技幫忙更好辦),一部話題片的算術題便完成了。

這類戲共通是,學了些荷李活片的包裝伎倆,形象工程大於一切,明星愈酷愈妙。《赤道》眾多演員,只有張學友令人看得較舒服;另久未露面的顧美華亦眼前一亮,可惜她老被困在餐廳內,出場全部是talking head。

《赤道》不甘心只困囿在中港,於是想出一個亞洲的核危機(受福島啟發?),除了兩岸三地還加入韓國陣容(日本out了,危機當然不關你事)。幾國核專家聚首,翻譯的工夫也省掉;話說戲內有個即時傳譯耳機,多國語言溝通無阻,先進得有點「國產凌凌漆」味道。故事中,香港警隊最威武(余文樂、張家輝為代表),其他危機處理小組的部門主管很窩囊(鄭子誠、袁富華等),只會唸唸有詞說「依法辦事」(對白還多次強調「基本法」);這就是裝酷電影的問題,它永遠要寫出一些白癡角色作對比。特首隱形,中方代表(王學圻)也文也武,可會是香港政局的含沙射影?據說原名「赤盜」(紅色竊國賊乎?)。說我過度詮釋也沒法,不找點自娛噱頭,撐不到完場。

更要命的是,搞來搞去兩個小時,《赤道》原來只是上集。  家明

Share
Tags: 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