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美儀.知情識緒

胡美儀:賭仔不能自嘆

1941年由「馬仔」填詞的《賭仔自嘆》粤語流行曲,曾經風行一時。最近因上《戒賭輔導》,才真正了解「賭仔」。導師是因推動「福音戒賭」而聞名的蕭如發牧師自2002年開始在世界各地推動「福音戒賭」,也幫助華人教會訓練同工。 牧師一般會先了解受助者是屬哪種類型的賭徒,青少年時受朋輩或工作環境影響下而接觸賭博的是「社交賭徒」,及後養成固定習慣,就變為「慣性賭徒」。臨床經驗發現賭徒會出現選擇性記憶,不記取經常輸錢的經歷,因而沉迷賭博,逐漸成為「問題賭徒」及「病態賭徒」。 蕭牧師說,家人要幫助就要先懂得「放手」,切忌幫忙還賭債,亦不要以死相諫,賭徒不會因内疚而戒賭,這是沒有用的。但家人也不應「放棄」,原來賭徒單靠自己是無法脫苦海,如果他們願意戒賭,親友就要同行看顧。因為戒賭需要事主決意持守,有誠實操守,不再賭博、不再借錢、不再說謊、不再傷害人、不看馬經波經,因此沒家人看守是很難脫瘾,沒親朋的長期支持和鼓勵,是很難成功。當然,戒賭效果也並非十拿九穩,若然「翻發」,將比較難控制。 故此用到「福音戒賭」,是走頭無路的最後一招,除了有家人同行,還要決志信靠耶穌,讓教會內的「過來人」弟兄姊妹幫忙看守,什麼古惑招數自然一清二楚。有些賭徒甚至會叫牧師陪伴去見「大耳窿」,當然會被拒絕,因為追債者會利用牧者的憐惜之心,遊說代為還債,所以只會教他們如何面對追債人。 堂上我問牧師,有否曾給追債人尋仇,他回答:「曾有大耳窿被自己的太太帶來戒賭班,因為他們也沉淪賭海。」所以,要讓賭徒及親友知道,追債的是要錢不是要命,不要過分驚慌而自尋短見。 至於他們為何會沉淪賭海,背後各有原因,日後再跟大家分享。

6 年 ago

胡美儀:團隊精神

心理輔導畢業典禮已成過去,唯心理輔導課從未間斷過,最近修讀《小組動力》課程,實在有相逢恨晚的感覺。從組員自我認識、個別差異、引導及治癒的過渡期至組員整合、再運用領隊個人獨特魅力與技巧,殊不簡單。 丈夫是個導演,常在旁看他如何領導台前幕後的團員,共同達成一個目標,並不容易。若把課程套用在舞台劇界,一個劇團要成功推出一台戲,就正如老師所講,凝聚力是重中之重。 一個劇團的台前幕後工作人員,小型的起碼需要二十人,大型則多至五十至七十人。所以課堂裏面所講的「How People Act in Group:一個人如何活在一個團體」,十分寶貴, 因為大多數人只會為自己着想,沒有去想我應該如何活在一個團體裏。一個人在團體中,除了自己感覺是否舒服外,能否與其他人互動、彼此產生影響,也同樣重要。說的不單是指自己個人的成績,對團隊而言更甚。 因此,假若導演和監製都能夠善用和明白什麼叫做「Natural of Group」中,所談及的有關背景、參與型態、溝通、凝聚力、氣氛、規範、社交關係型態、結構和組織、團隊程序和目標等,就懂得利用團隊整體力量,去改變其中一些性格欠安全感、 防衞機制比較重的不合羣成員,從而減低他們對團隊的威脅性,相對地增加凝聚力。 一些非固定的劇團,因不定期地搞舞台劇,所以每逢埋班,便會牽涉到以上問題,因而必須先要有一個結構性團體的基礎運作。亦正因為台前幕後演員和製作組,都是拼湊而成,如導演和監製,都能事先對成員的特性有所了解,再統合運作過程,便會事半功倍。縱使當中各人性格有異,但亦可透過心理防衞紓解、情緒壓力調適,以及團隊組員的專業動力,調校不合羣者的個人習性思維,向共同目標前進。 至於毛Sir常處於時裝劇和戲曲羣體之間,當中的複雜,更是難以言喻。

6 年 ago

胡美儀:珍惜同枱食飯

《奪命証人》每晚演出前,約傍晚六點,大部分主要演員,都會自動到劉嘉玲的化妝間吃飯,有默契地於長枱前各自就位,猶如家裏開飯一樣。每個踏入房間的第一句,都會問:「今晚食乜餸?」 原來,晚晚都有驚喜,包括劉嘉玲預訂的脆皮乳豬,以及她好友的美味住家餸菜、毛俊輝的潮州菜、利叔(利永錫)的麻辣北京菜、謝君豪孖住上的白斬雞,以及監製梁李少霞的大包圍,小至鴨舌,大至雞煲翅也有,連我這位導演家屬也享受在其中。 我們這一班嗜辣的團員,不但因美味的食物增加了幸福感,更因吃辣時會使大腦分泌出腦內啡,促進了用餐時心情更加輕鬆愉快。其實,我更嘗到了另一種味道:人情味。自上次《杜老誌》的演出,距今已足足三年,現因着《奪命》,大家又聚首一堂吃開工飯,怪不得首演夜監製梁李少霞說:「我等咗呢餐飯三年喇!我間唔中就諗起呢個溫馨場面,我最鍾意演出前大家一齊食飯嘅感覺,所以就算有人約我出去食,我都唔去,我鍾意喺呢度同大家齊齊食。」此話一出,凸顯了大家姐的她,關顧手足齊吃「開眉飯」的溫婉一面。 自《煙雨紅船》、《杜老誌》到《奪命証人》三個劇目,也看到英皇娛樂貼心的一環,從排練至演出期間,台前幕後所有飲食都一手包辦,使整個團隊上下各人都能安心,有兄弟手足的歸屬感。因愉悅的飲食,除了能飽足身心,也是推動齊心的動力,飯後大家就來個Good Show! 有緣同台演出和同枱食飯,不禁使我想起一句俗語「同枱食飯,各自修行」,雖說同坐一條船,但畢竟每個成員的自我修養各有不同、排戲時的領悟也各有差異。但在合拍了18年的監製和導演,兩人高度互信與平衡之下,領團隊向着目標成就一台好戲,獻最好成績於舞台,除了回報觀眾,也使團隊都能享受台下掌聲和歡呼聲。

6 年 ago

胡美儀:招聘廣告可療心

自從心理輔導學士畢業後,打開報紙第一件事就是看招聘廣告。 因為這屆學校接近有六十位畢業生,故很想知道多一點資訊,看看社會究竟對輔導員抱有什麼要求。每天我也會轉發六至八個,學校招聘「學生輔導員」的職位廣告到同學羣組。細看要求,除了輔導學生學習成長之外,也要協助組織及推行校內活動;有些學校更註明,應徵者要勤奮主動、工作有熱情、具責任感、有愛心及耐性等個人品格。 在社區方面,也有聘請「朋輩輔導員」,條件是需要透過個人復元的經歷,為社區其他復元人士及家屬,提供情緒支援及協助跟進個案。除此,也要家訪、面談、電話問候、協助及籌辦服務相關小組的活動,有些還要協助推行公眾教育活動等。看來無論是學校,還是社區,對所需輔導員的要求,也真不簡單。 初畢業的同學未有經驗及經濟能力,很多時候都會先在輔導中心「掛單」,每星期租一天,試驗一下是否真的能適應這行業。有能力和有恆心者,要持續兩三年,才可以儲到一批客人,然後或有機會開一所自己為名的輔導中心。怪不得修讀輔導的人多,但真正有能力加入輔導行業的人相對少。 無論如何,我每天在羣組內轉發這類招聘廣告,很受同學歡迎,也收到他們的回應:「非常有鼓勵性」、「有些同學的家人說讀輔導是嘥氣的,內心很難過,但當看到招聘資訊便增加了信心及止住家人負面的說話了」、「不單單是招聘功能,也有『肯定』讀輔導的功能性,有鼓勵性」、「我都有把你的資料轉發其他同學仔,這樣可以給他們信心及出路,感覺讀輔導是有盼望的,是社會需要的。」 想不到「招聘廣告」也可療心發揮其正能量,扶持工作有缺乏者及鼓勵學子上進之心。 祝願各位同學,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6 年 ago

胡美儀:《奪命》排練室

《奪命証人》舞台劇本周末首演,正式在演藝學院歌劇院公演。 這六個星期以來,大部分時間都和《奪命》眾演員,一起在排練室度過。戲中綠葉大多都是演藝學院表演系元老派與新生代,而主角之一的謝君豪更是同學中的成功典範,今番毛Sir要求他以全新面貌演繹角色,深信他定能不負老師及觀眾所望。 劉嘉玲今次給我的感覺,是一塊吸水的海綿,無論在形體及聲音上都努力鑽研及嘗試,並為笑說自己是舞台劇新丁的秦沛,分享之前舞台演出的個人感受。而秦沛的生日則為排練室添上溫馨,他的子女一打開門便唱着生日歌,捧着蛋糕走進來,在他臉上留下了一個紅唇印,親情可貴,是增添信心打氣的靈藥。 排戲休息時,剛在今年劇協拿了最佳女主角的陳桂芬跟我說:「嘩!毛Sir真犀利,剛才我排練時內心的一刻掙扎,他竟然睇得到,一般導演很少會睇得咁深入。」我笑說,毛Sir自己也曾是在紐約百老匯,連演一百九十一場的演員,怎會不了解演員那份內心的掙扎呢!她瞪大眼睛道:「哎呀,我忘記了他是演員!」 回顧這十多年來陪着毛俊輝,在排練室排戲,不同劇目都有來自不同界別的演藝工作者參與,各有不同的情緒動機和理想。眼看作為導演的他,觀察來自四方八面的演員,準確拿捏各人的素質,在適當的時候,提升他們最好的一面,就像「炒餸」最後一個細節,把眾演員打上一個「芡汁」,將最好最入味的呈獻舞台。 表演舞台是感受心靈的幻彩之地,無論是否你心中那杯茶,參與者若然都懷着尊重與誠意,除了能感受到當中神馳之處,也會贏得其他參與者的真心欣賞,在分別時,不但增加了個人經驗,也會摘去一片充滿掌聲的雲彩。 此處更願舞台演齡達六十年的利永錫(利智爸爸),盡情享受今次的演出,因他說《奪命》會是他退休前的最後劇目,利叔Enjoy!

6 年 ago

胡美儀:生死兩難時

最近因為毛俊輝排演《奪命証人》舞台劇,我這位「毛亞四」也要出動。一邊看有愛情元素貫穿兇殺案的審訊,一邊做生死攸關的「安樂死」小組功課,劇裏的台詞也成了功課靈感之一。 其實早在尋找安樂死資料時,最牽動我心情的,是台灣名主播傅達仁的個案,他選擇去瑞士執行「安樂死」,他妻子和兒子更是從反對,到最後答應並陪他走最後一程。傅達仁的家屬為了尊重他的決定,關顧他為了減輕病痛,並用自己最後一程喚醒社會人士關注安樂死的心願,最終支持他用這方式完結自己的生命;而在整個過程中,家人心裏可是承受着非常反覆的心理壓力。 在相關紀錄片段中,看到傅準備接受安樂死前,第二次和醫生傾談的過程,當他發現心裏實在不捨未成婚的兒子,故此決定一家人折返台灣,為兒子舉辦婚禮。在記者會交代事件時,看到他兒子在口罩下露出的臉,總是滿臉通紅,強忍不捨之情,但又要在社會大眾面前支持父親的心願,他就如坐針氈的,真的很難受。最終婚禮後,傅達仁才回瑞士完成其安樂死的心願。 傅安樂死後翌日,他兒子接受訪問時說,昨夜夢到一家人和爸爸於瑞士街道上,尋找往天堂的路,最後他發現了便指着前方說「爸爸,就在那邊!」傅便向家人笑笑的,就上路了。他表示原來安樂死的過程沒有他想像的可怕,而爸爸離世時也真的一點痛苦也沒有。此時,看到這兒子的臉上開始有一點從容的笑容,我也彷彿替他鬆了一口氣。 現全球只有六個國家正式接受安樂死合法化,證明這是一個值得細心探討的問題,因為社會的聲音,概括而論「求生」總比「求死」的多。也免得被不法之徒使用安樂死作為一個謀殺的手段。 這功課增進了我生死觀,但一個病患者的痛苦,又豈是旁人能分擔,病患者家屬的壓力,甚至真的能把整個人也掏空呢。

6 年 ago

胡美儀:畢業典禮咁重要?

畢業典禮當天,所期望的親友全缺席,沒有來觀禮,當事人心中的不快,令其情緒波動,甚至影響彼此感情……這老掉牙的劇情,從前看來總覺得很戲劇化。然而,這次親身經歷自己的心理輔導學士畢業典禮後,令我明白到畢業典禮對某些人的人生而言,是何其重要。 正如我四歲的小孫女,這個月是她人生中第一個幼稚園畢業典禮,她着緊地邀請我和毛Sir 出席,但當我說毛Sir公公因忙着排戲未能出席時,便立刻收到她的回覆視頻,失望地說「爸爸媽媽會來,毛Sir 公公嚟唔到,只有婆婆來。」及後,她見到毛Sir 就刻意地避開,不肯給他擁抱,甚至繞過他身而行。我就感受到這四歲的小心靈,已受到情緒困擾,誤以為毛Sir公公不再愛她了。 婆婆既是讀心理輔導,家人便順理成章地要我想想辦法。故此,有一天我邀請小孫女,要為毛Sir 公公祈禱,期望在她畢業典禮當日,讓老闆放他一天假,來看她跳舞。聽後她便即時扁嘴想哭,原來小小年紀明白到,放假的主權在老闆那裏。到了上星期再去探望她時,只見她在遊戲中,漫不經意地回頭向着毛Sir 說:「毛Sir 公公你快啲做完啲嘢,嚟睇我跳舞啦!」啊!原來就此破冰了。 而我在自己畢業典禮當天,滿以為在台上表演已是習以為常,上台取證書應不會有什麼壓力,怎料當被邀代表學士生致詞時,心裏卻有說不出的緊張。幸好看到一班來觀禮的親友,感動的情緒便掩蓋了緊張。除了要感謝丈夫、親生家姊,和女兒一家外,還有鼓勵我修讀輔導的教會姊妹、中一讀書時候的同學、新城電台台長和同事,以及唱片界、劇場界的好友等等,他們對我的疼惜,都存放於心頭。 還有第一位接受我輔導的受助者也來了,我倆相見時心裏都充滿了喜悅。我跟她說,我的畢業她也有份,因她的個案,正是其中一份寶貴的畢業功課。

6 年 ago

胡美儀:林燕妮找到了鑰匙

若果你也有林燕妮在《一條你不曉得的路》這文章裏所描述的情緒狀態,不妨看看她最終是如何解脫的。 文章中她說:「……之前的日子,我感到惶恐,那末便老是日夜顛倒避開這個我不再想留下的世界。人家找不到我,我也不去找人。本來我是完全不怕孤獨,甚至享受孤獨,可整個月不踏出門外一步的。漸漸卻不安起來了,那末便更加不願意起牀,不願意梳頭,不願意洗臉,不願意說話。我並非有憂鬱症,有什麼好憂鬱的?家人都沒賸下幾個了,僅存的兩個至親都互相冷漠……我的性格強毅,不會流淚,不會訴苦,我實在無苦可訴啊。人到了覺得無苦可訴的地步原來是很可怕的。」 事實上,以上的境況可以套在很多朋友身上, 親情、愛情、 友情,「苦難的經」恍似是為自己度身訂造的。如你正感到萬念俱灰,不妨嘗試像林燕妮去接受「大醫生」耶穌。 「……料不到上教堂和研經給我帶來一抹抹的暖意,世界不那麼冷了,我慢慢喜悅起來了,彷彿有一雙看不見的溫柔的手輕輕地把我拉着走……我會繼續跟這股力量走,回到光明之路。」在情緒受困當下,林燕妮能感到被耶穌那溫暖的手引導前路,並走出冰冷的迷霧,肯承認及接受主的憐憫和幫助,這確是解困的鑰匙,十分寶貴。 聖經箴言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是真正的聰明」,五年前她得着了真正的聰明智慧,使她趕上了這一班「永恆列車」,向她曉得的路進發。 她生前作品無數,但這篇文章,彷彿成了她信主的見證,也留給情緒受困者,無比的鼓勵和盼望。 寄語燕妮:想當日我告訴你,因為看了《小屋》(《The Shack》)這本小說才引發起要接受心理輔導,你說也很有興趣想看,可惜已經來不及送給你了,我只有把它從頭再讀一遍,以作「永恆列車」上的禮物,好讓你在耶穌懷裏看吧! 美儀

6 年 ago

胡美儀:直播窺王室婚禮

早前倫敦遊,恰巧是哈里王子和梅根婚禮的前兩天,當地電視台整天都在為婚禮倒數,鬧哄哄的氣氛,把我這個遊客也拖進了期待的心情中。 到了好日子當天,在酒店遇到幾位外籍婆婆頭上都戴了王冠的裝飾,開心得像自己娶孫媳婦一樣,望着我們說「wedding day!」。 我和丈夫留在酒店觀看婚禮直播, 鏡頭下各界嘉賓各有所需的應酬動態,亦盡顯無遺。毛Sir看罷說:「哈里嘅情感喺婚禮上漏晒出嚟!寫晒上臉。」偷看哥哥也偷望新娘,確實複雜。而新娘子梅根就在沒有伴娘和姊妹團陪伴之下,踏上階梯步入教堂,好一個「獨闖宮廷」之勢,直至中段,才由查理斯挽着走向等待中的哈里。 威廉王子站在弟弟的旁邊,看見弟弟望着新娘子那幸福的笑容,他低下頭來側過臉,凝想了一會,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未知是否跟戴妃媽媽交功課?其妻子凱特微笑地看着哈里說誓言,而當收回目光時瞟了坐在旁邊的卡米拉一眼,這一眼,包含了眾所周知上一代王室婚姻的故事。卡米拉的大帽子選得好,有如擋箭牌把三分二的臉孔藏在底下,不用示眾。 新娘子的母親在整個婚禮上表現得體,當女兒說出誓言時,她默默地點頭以示支持,但在鏡頭下,華衣美服仍是掩不住她的孤單;這跟王室御用老攝影師所說的,不約而同。他說整個婚禮中,對新娘母親的印象最好,但熱鬧中仍感覺到她的孤單。心水清的他更說,哈里用了六秒吻新娘子,而其父親查理斯當年吻戴安娜,只用了兩秒。 在訪問羣眾的片段裏,不難感受他們是衷心祝福這位從前被稱為「壞孩子」的哈里,終於可走出心理障礙,找到自己的伴侶。翌日的報章刊登了他十二歲時,跟在母親靈柩後面的相片,和他結婚時拖着新娘子其中的一張相片,表情竟然很相似。 祝願哈里走出上一代婚姻的陰霾。 (本欄隔期刊登)

6 年 ago

胡美儀:至尊金獎

  早陣子,看到澳洲 104 歲科學家,完成了安樂死的願望,不禁使我想起在安老院的養母,同樣已是 104 歲了。最近因跌傷手腳,不良於行,整天都要坐在輪椅上,雖然親友們已分時段去探望她,但因不能自由行動,令原本個性活躍的老人開始顯得有點憂鬱。 她偶爾還會發出懷疑的嘆息,問上天為何還要留她在世,我只好幽默地說:「可能上帝覺得你還未歎夠冷氣,我哋仲未報答夠你吧!」 母親節前兩天,去探望她的時候,她幽怨地看着正在協助派發餐巾的婆婆說:「以前我都可以好似佢哋咁樣幫手做吓嘢,抹吓碗碟摺吓衫,而家唔得囉……院長話我都做咗成百年啦,唔好再做啦,休息吓。」我便安慰她說:「係囉!歎吓世界先啦。」她在一小時內重複了好幾次。正當我要離開之際,院舍姑娘來到我身旁關心地傾談了幾句,此時老人家終於耐不住的投訴,問為什麼她今年只獲服務銅獎第三等,以往年年都得義工服務金獎呢。這刻,我才恍然大悟,明白老人家不開心的真正原因。 回家後告知家人,經商量後,大家決定立即趕製一個金獎盃,刻上「我愛你,媽媽、婆婆、太婆,至尊金獎」,還印上一個大拇指,於母親節送給她。 母親節當天,我們三代同堂,一行八人,來到安老院,在掌聲和歡呼聲中, 把獎盃頒贈給她,然後拍下一張四代同堂的照片,終於看到老人家笑逐顏開,打從心底笑出來。我們還哄她,整個安老院也沒有這個金獎盃,她可是最成功的母親呢。她非常受落,並道出如何教養我們,如何付出……我們當然齊聲認同。 離開院舍前,我把獎盃放置在她牀邊的小櫃上,看見她開心,我們也感到欣慰。縱使萬般不捨,但眼看健康日差的她,我們作子孫的只可為她禱告,求主為她預備安然舒泰、回歸主懷的日子。 (本欄隔期刊登)

6 年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