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美儀.知情識緒

胡美儀:念母親

親愛的母親: 我倆雖沒血緣關係,但生娘不及養娘大,感謝你,把我教養成人。 雖然沒有十月懷胎,但我是你的女兒。 你說憑信心養育我,不問他日的回報,故此保留了我的真名實姓。 你當住家女傭節衣縮食,供書教學鞭策我長進做人。 與你孤兒寡婦相依為命,但你勇闖前路,不懼度日艱難。 當你身體欠佳轉作務農時,你性格依然樂觀,努力靠雙手勤耕作。 你寬宏大量,為我安排後盾重會親生父母。 當我長大成人,經歷春風秋雨,你仍全心全意照顧我的下一代。 我人生階段中,有未如你所願的決定,感謝你在母親的角度,終能諒解。 你說:「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 轉眼我步入中年,見你銀髮稀疏身體消瘦,當年「肥寬」的稱號已不復再。 你在老人院的時光,開朗的笑聲、幽默的言談,使眾院友懷念。 探望後說再會時,你總體諒地說:「我喺呢度好好,工作忙就唔使嚟啦!」 猶記在你的生日和節日時,你滿足微笑地聽我的歌聲,我很安慰,因為我真的無以為報。 你愛說:「我個乞兒女,有些小聰明!」 我替你作老年輔導,聽你訴說,對已逝親人那放不下的心聲,有點無奈。 你眉宇間說不出的心事,主必明白。 母親啊,你一生的貢獻,眾親友是有目共睹,你毋須懷疑。 你前瞻的智慧,為自己安排日後骨灰灑放在公園,真佩服你的前衞。…

5 年 ago

胡美儀:減壓魔術湯匙

一早起來便掛念留院的母親,因為團年飯快到,期盼她能盡快出院歡度節日。當重要的節日與疾病掛鈎時,作為病人的家屬,便會特別敏感,包括病情發展、應對病情的決定及周邊人際關係等等,都會不期然地產生壓力。 察看自己這個多月來,確實累積了不少因家人病患而帶來的壓力。猶記得母親病重期間,自己卻因為丈夫計劃多時的感謝恩師之旅而要離港,心裏真的感到兩難,不知如何是好。雖說只是離開數天,但也有放心不下的壓力,幸好女婿鼓勵應如期出發,並答允會代我作好後盾,照顧母親。 然而,豈止天氣不似預期,當壓力來到時, 雖然做慣常的小事也會變成一條「失魂魚」。話說起程離港的早上,於到達機場後,我才發覺沒有帶備附簽證的護照,唯有加費改乘當天下午的另一班機,但回家後,仍是遍尋不着,只好心裏暗暗提自己「要鎮定、勿焦慮」,果然祈禱過後,心神穩定,護照便找到了。 可惜,再折返機場時又發覺遺失了登機證,還好這次及時尋回,但當以為可安坐下來吃頓午餐時,卻突感到胃部不適,嘔吐大作。事情就這樣一不離二, 二不離三,那時候我才發覺,自己可能正被生離死別的壓力所籠罩,以致心神肉體都受困擾而不自知。 直到在機上,看了《多啦A夢》卡通片, 說到叮噹給大雄一隻魔術湯匙,看到大雄用這個湯匙,向着美食的照片探下去,美味的食物便會盛滿了湯匙,更可以放進嘴裏細嚼。我愈看愈開心,彷彿自己也跟大雄一樣,可以透過相片嘗遍世界美食,整個人都鬆弛下來,並幻想可擁有一個這樣的魔術湯匙,原來美味的食物幻想一下也可減壓。 不要小看這一小段卡通片,竟可把我帶離現實,即時平衡了繃緊的壓力。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減壓方法,希望藉我這次分享,可引發讀者們,留意自己有什麼平衡壓力的妙方。

5 年 ago

胡美儀:齊心打抵攞命債

上次《破解內心的監獄》文章刊登後,收到不少回應,以下是其中一位朋友的分享。 「做小型印刷廠生意養家的友人,同樣因年前印刷業不景,生意嚴重虧損欠債……一個晚上在廠房上吊自殺,作個了斷……沒想到一個如他般表面生活樂觀的人,在無聲無息中會拋下心愛的妻兒,選擇走上了絕路……相信他是將所有生活上的壓力自己一人擔上,一直不願意向朋友或家人分擔、求助……他太太在他死後,有很長時間都很傷心和自責,怪責自己沒有看出或了解到丈夫死前的危機。每次在街上見到我們朋友,常常伏在我們肩上啜泣,說些自責的話……」 當遇上不能逃避的錢債颱風,丈夫一人支撐着家庭這傘子,壓力自然是沉重,建議這時候需要調整與妻子的關係,商量二人同撐傘子,那樣總比一人獨撐好。又或者,可調整傘子的類型,不一定要像過往撐起廠房那麼大的傘子,可按當時的人生階段,轉換另一款合適的傘子生活下去,免得憂慮成抑鬱,抑鬱錯感是末路,情緒失控下犧牲了生命。 至於把債務向家人曝光,通常都是一家之主最避忌的一環,但仍鼓勵大家要坦誠跟伴侶商量,重新評估可調動的資產,規劃家庭生活開支,例如賣樓轉租,或改搬去可負擔的地區等等,千萬不要感到歉疚或擔心騷擾到家人。如有買保險,請找專業人士查詢,不一定要走上自盡的路才能動用保險金。正所謂「一人計短、二人計長」,齊心「打低攞命債」,免使伴侶他日產生罪疚感,遺憾更深。 話說回來,真欣賞這位回應的朋友,願意讓出肩膀去安慰傷心的友人。正如很多時,會聽到受挫的人問「唔該借個膊頭嚟用吓!」但不是每位朋友都讀過心理輔導,所以最簡單直接的方法,是輕拍對方的肩膀,輕輕點頭便已很足夠。若時間許可,邀請對方飲杯茶,喝一杯甜甜的,或吃一些對方喜愛的食物,這也是很好的陪伴方法呢。

5 年 ago

胡美儀:破解內心的監獄

印刷廠東主陳先生,因周轉不靈,欠下財務公司債項,短短半年便患上「重度憂鬱症」和 「酒精使用障礙症」。 九十年代百業興旺,「做印刷猶如印鈔票」,奈何今天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對印刷行業有着極大威脅,行家彼此閒聊都只問:「你間廠今年蝕幾多錢?」其實,陳先生擔憂行業衰落的情緒已醞釀多年,所以當工廠最終都要面對倒閉時,便開始失眠,結果要依賴酒精才能入睡。由最初只是兩杯啤酒,到後來兩打啤酒,再加上兩枝紅酒才有睡意,漸漸變成酗酒,患上「 酒精使用障礙症 」。 因他半夜驚醒後,至天亮也未能入睡,導致日間精神狀態甚差,常感悶悶不樂,又沒跟妻子分憂,只是獨自偷偷啜泣。及後情況愈來愈嚴重,變得寡言,開始逃避和親友見面,寧可躲在家中看電視和睡覺。負面和災難化的思想,令陳先生不斷自責,認為工廠倒閉,就等於「前無去路」,而欠債更是「後有追兵」,生意失敗就等同缺乏金錢照顧家人,故此他計劃自殺,打算以保險金來安頓家人。這樣的生理和心理帶來障礙和損傷,令他的「重度憂鬱症」第一次發作。 讀者們,若你或你的家人因工作受挫,而出現類似情況,都不容忽視,應及早就醫。除了可透過藥物來幫助治療情緒憂鬱問題,先改善睡眠障礙,減低對酒精的依賴外,重建家庭成員的親密關係同樣也不可少,尤其是伴侶的鼓勵及支持。除此,找可信賴的專業心理輔導員,吐露心底的擔憂與積壓,在同理心支持下,破解內心的監獄,重建正面思維,明白到生意的挫折並不代表人生全面失敗,要拉闊視野,細心察看其他更有價值的事物。 憂愁的手,拉開烏雲密佈、下着大雨的天幕,便會發現後面是幾朵白雲圍繞着燦爛的陽光,而小貓正在享受着晴空的溫暖,別有一番新景象。

5 年 ago

胡美儀:聖誕頌歌顯愛心

《我才有用》是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CDIA)所出版的一本刊物, 裏面結集了十七位曾參與「READY青少年職學裝備計劃」的感人故事。 這計劃是透過儲蓄配對結合職學裝備,為基層青年打好基礎。每位要進行三年的培養,計劃以「目標理財」、「優質友師」及「個人發展」三個部分來提供生命教育及生活技能培訓。 參加的青年和家人要建立儲蓄計劃,以每個家庭單位,每月儲蓄兩百元為目標,兩年後便有四千八百元,加上兒童發展配對基金及政府的獎勵金,儲蓄金便增加到合共一萬四千四百元。待第三年生涯規劃課後,少年便懂得善用儲蓄金,以幫助自己步向心儀的職業,全面提升就業能力。而最重要的是,商界和政府部門,都會給予這些年輕人,一些工作體驗機會。 CDIA的主席陳龔偉瑩興奮地跟我分享了這計劃當中一個例子:一位原本跟媽媽關係很差的女孩,在參加實習期間,於醫院ICU病房和殮房,觀察醫護人員的工作,當看到殮房的醫護員,如何小心翼翼地把凹陷了的遺體輕輕搬過牀,那份生人對死人的尊重,深深感動了她。還有,一次護士向她分享「如果生命現只剩下幾小時,你會點呢?」她立時想起從前跟母親生活的點滴,回家後便擁着母親大哭一場,說:「從前不知生命的意義,現在找到人生的使命了。」她希望日後也可加入醫護界,並且和母親恢復良好關係。原來,透過工作體驗,很多基層青年都衝破心理障礙,與家人和好了。 兒童發展配對基金的其中一部分善款,是由各善長於「聖誕頌歌節」唱勵志歌或聖誕歌,每人捐款二百元籌集而來,所有善款不會扣除任何開支,全數撥於配對基金,去年共籌得了五百三十萬元,並幫助了一千一百位基層少年。唱聖誕歌籌款來幫助配對:變!變!變!儲一元變三元。真的愛心無限。

5 年 ago

胡美儀:胡美儀心理工作室

《明周》守業五十年殊不簡單。在慶典派對裏重遇不少演藝界同業,見面第一句總說:「呢排好少聽你唱歌喎!」我便隨即遞上「胡美儀心理工作室」的名片,我的新名片,新身份。 正式踏入這心理輔導行業,首先要多謝「香港基督教輔導學院」院長葉大為牧師,如果沒有他多番的肯定,我也沒有那麼快行動,他一直勉勵我應該在修讀碩士期間開業。因為我個人的成長經歷,以及在新城電台現場輔導聽眾的經驗,還有這陣子輔導在囚年輕人等等,這全不是一般學生能有的體會,故此應該要快點用諸社會,而修讀碩士就是再次「磨刀」,配合社會專業要求的需要。而副院長吳庭樑牧師更答允,為我擔當輔導工作專業的看守者,全力護航。 其次,推動力最大的就是我的丈夫,他向我分析「演戲和唱歌你是有天分,但我感受到,從你讀書到走向專業的過程中,你心中的安全感和健康力量,都比你做演藝事業時來得多,你應該嘗試投入這輔導行業」。 最後,便是十多年老友何念慈,她是一位有近二十年經驗的臨牀心理學家,非常了解我的背景,也給我鼓勵,「如果你有心入行就好了,現時輔導行業很缺人手,社會非常有這個需要,我還有一間輔導室,你可以在那裏開業」。 隨之而來,便是老友幫忙設計名片,女兒設計臉書……,這些過程中的一點一滴,都是踏踏實實的推着來做,使我內心感到無限溫暖。從印刷公司接過第一張「胡美儀心理工作室」的名片時,簡直有點發夢的感覺。古語云「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而我從來未有過的夢想和計劃,竟恍似一陣陣暖風吹來就成了。 自己已在演藝界度過四十一個年頭,但今天仍有機會踏入另一個新行業,不用巨大的金錢投資,最重要就是我的一顆同理心,與心靈受傷者同行,這股動力使我頓感青春又快活(一笑)。

5 年 ago

胡美儀:壁屋囚友

我現於西貢壁屋懲教所進行的「Say Sorry代言行動」輔導計劃,主要是讓廿一歲以下囚友得到心靈及品格的重塑。每次是十人以內的小組,期間還有結他演奏及詩歌唱頌。 猶記得第一次的輔導班,九位囚友初進班房時,大家都非常拘謹,其中四位更是木無表情,自我封鎖。當聽畢我的來意,是為曾經得罪過他們的人,來向他們致歉時,各人皆以奇怪目光注視我;而當我開口道歉時,有滿臉通紅忍着淚水的、有以笑遮掩內心感情的,也有茫然地進入自我思想空間的。直至最後,我邀請他們閉上雙眼,進行身心鬆弛的練習時,原先自我封鎖的幾位少年,才開始嘗試放鬆自己。而在完成整個輔導後,我特意逐一呼喚他們的名字,並握手示好道別。 到第二次輔導,囚友見到我們團隊時,已泛起笑容。這次,「Say Sorry」輔導之後,繼而讀出我於《明周》的一篇專欄文章「更新先鋒」,當他們聽到囚友出獄後,走向光明的經歷,臉上起了特別變化,眼睛也變得有亮光,證明正能量的見證是有果效的。 其後每次輔導班,都有一些新人交替參加,而印象最深的,應是十月份那一班。當時,有十位初入獄的年輕人,正等候翌日的宣判刑期,心情驚惶如坐針氈,而剛好那天我預備了一篇「失去的意義」文章,就請他們從文章中,選出可表達當下心情的字句,他們大多同時選擇了:「我們實際所面對的,是很深的恐懼。」 年輕的囚友要面對將會失去的控制權、熟悉感及自信。看到其中一位年輕人,不斷搖頭嘆息,滿臉悔意,可是為時已晚。我們團員也深感可惜,眼前只有輔導他們要轉移目標,好好抓緊獄中學習的機會,不要辜負懲教署給他們更新的培訓。 八個月的輔導當中,有信了耶穌的,亦有表示將來要做社工,也有多人親口說,出獄之後要重新做人,不行回頭路。在此衷心祝福他們。

5 年 ago

胡美儀:「Say Sorry」更新輔導

自二○一八年三月起,我開始了監獄輔導的義務工作,感到「一人犯罪並不是一人當」。囚禁一位罪犯,除了要花大量納稅人金錢外,還有政府懲教署所付出的心力,這可是我一直所忽視的。 去年底懲教署助理處長(更生事務)鄧秉明先生(現已退休),因看過《明周》有關我去探望終身犯,向他們道歉,讓他們心靈釋懷的兩篇文章,而約見我。會面中,他詳細講解了有關「更新事務處」 的工作,並動容地說「救得一個得一個」,確實感動了我。 現由懲教署(更生事務)負責管理的轄下組別分別有: 1.更生事務組1(評估及監管); 2.更生事務組2(福利及輔導及監管); 3.教育組; 4.工業及職業訓練組;以及 5.心理服務組。 鄧助理署長問我有何想法,我回應希望可到監獄為囚友用「對不起」作心理輔導。就這樣,由林賜良高級監督監管的「Say Sorry代言行動」輔導計劃就啓動了。雖然我是發起人,但深知團隊的重要性,故此共有五位有心人,包括輔導學校的學姊們。 我們「Say Sorry代言行動」輔導組, 第一個使命是到壁屋監獄,輔導二十一歲以下的年輕囚友(輔導過程下回再跟大家分享)。而經過這八個月來的探訪,壁屋大門更亭的手足,已知曉有我們「Say Sorry」輔導組來做探訪了。這些原本對我來說,是陌生的人和事,現在卻已是生活的一部分。 每次進碧屋監獄,都由穿便裝的福利組人員負責,全程有他們陪伴,當聽到阿sir細心問囚友「今早到現在,見你好少講嘢,冇事吖嗎」,甚至「食咗飯未呀」等關懷備至的問候,都讓我感受到人間有愛。 懲罰與教育真的苦心一片,要青少年出獄後重獲新生,家人的愛同樣是很大的動力,就猶如戒賭戒毒一樣,沒有家人的輔助,很快便會重蹈覆轍,變成了分期執行的終身監禁了。

6 年 ago

胡美儀:學習擁抱

人生在世幾十年,原來並不是每個人都懂得擁抱。為什麼呢? 上心理輔導課, 被問到什麼叫做「自尊」(Self-Esteem),「佢傷咗我自尊!」那麼自尊來自何處? 自尊源於童年時開始發展,並跟父母如何彼此相處、父母如何對待子女的態度有所關連,直至二十歲才近乎發展完成。 概括來說,自尊可從性格分成四大類:「權威型」、「獨裁型」、「放任型」和「疏離型」,從中能窺探自己的內心世界,及自我的正面或負面評價,藉此明白別人得罪了我什麼底線,不會枉自憤怒而不知其因。 各同學都藉着這一課,好好照了鏡子,在成長的心路歷程上,作了一趟自我反思。循着上述線索,經過問卷測試後,大部分同學都能找出「自尊」的界線,各歸其類,只有我和幾位同學,沒法歸屬任何一類別,僅僅接近於「疏離型」。經過我們互相剖白成長背景後,赫然發現,站在這十字路口的人,多數都跟着外婆長大,沒有跟父母同住,甚至是住在孤兒院或被遺棄的,因此長大後,不只是性格疏離這樣簡單,原來如何傳遞愛,簡單如擁抱,也有困難。 有一位同學更表示就算結婚後,也不懂得投入擁抱,其餘幾位也分享,很多時都會刻意跟別人保持距離,不喜歡有太親密的身體接觸。我立即表態,十分了解她的感受,因我也用了好一段時間去學習擁抱。首先要放下對別人的懷疑,培養多一點自信,才可以從容地把手張開來抱抱。我隨即邀請其中一位同學,來跟我一個擁抱,同學說:「啊,我覺得我的身體總是硬繃繃的,一點也不能放鬆!」我叫她不要失望,當年的我也適應了一段時間,但這絕對是可以克服的。 想不到從學習「自尊」中卻窺探了「擁抱」這個障礙,而兩者更有如此密切的關連。但現在發現也未遲,願我們都可隨心打開雙手來個big hug。

6 年 ago

胡美儀:「福音戒賭」有出路

上次提到「福音戒賭」的蕭如發牧師和師母,他倆在「宣道會基蔭堂」雙劍合璧,成功幫助真心接受耶穌的賭徒脫癮。而師母的強項是處理賭債,她分享,首先要他們列出所有債項,但通常都會隱瞞一兩項,所以要憑經驗去查問,因要截斷舊數,才可防止再借新債。 原來賭債最好不要清還得太快,因為還得快「翻賭」更快。因此,師母會勸告賭徒的家人,不能分擔債務,只能分擔生活困難,並且要通知各親友,向他們解釋已採用「福音戒賭」,不可私下借錢周轉。 而賭徒一定要截斷信用卡,除了繼續原本的工作外,還要去做兼職,並把全部薪金轉至家人戶口。師母會協助計算每日生活開支,現金不可多於某個限額,日常用品可由家人陪同購買,盡量使用不可自動增值的定額八達通,兩張卡交替每天更換,確保餘錢不可過賭徒手。然後,協議一個可行的節儉生活模式,達至有餘款清還債務。 其實,清還債務要有理性安排,但若遇到被「大耳窿」追債時,就應冷靜不可太感性,不要因為一些恐嚇式騷擾而感到恐懼,甚至覺得走投無路去自殺。蕭師母的經驗是,縱使是高利貸,只要有錢還一定萬事可商量,還款額可調整,因債主是要錢不是要命。其實他們不想賭徒一次過清還債務,只希望一直收取高利息,所以要商討何時才還本金,而還錢時更要記錄所有收據,免得雙方有爭拗。 只要真心信耶穌,肯不再賭、肯被監管、不再說謊,最高紀錄的賭徒身負八十項債,也可憑決心清還。 要成功戒賭真的要羣策羣力,按統計分析最大動力是來自家庭,這也解釋女性賭徒的戒賭成功率,為何不及男性高,因為當丈夫代還兩三次債務後,婚姻大多會破裂而離婚收場,因沒有家人的支持,故女性戒賭之路較難行。 但「福音戒賭」死馬可當作活馬醫,是有出路的。

6 年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