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現在唸理科,將來就可以考醫科。」自小,母親一有機會,就在我耳邊這樣叮嚀。只是,天不從她願,我唸不成醫,讓她好失望。
我明白,父母對孩子總有期望,這是無可厚非的。而這期望通常就是他們渴望自己想做的事想圓的夢,可惜沒機會完成,很渴望兒女能延續。有心理學者說,這是父母很想活出但沒有活出的生命(unlived life)。
所以,一個很愛打籃球但選不上入籃球隊的爸爸,會很想兒子打籃球。一個很想學鋼琴但苦於家貧沒機會學琴的媽媽,會很想女兒學鋼琴等等,如此類推。
記得曾跟一位媽媽聊天,她因女兒對鋼琴沒興趣而傷盡腦筋。
「我常告訴孩子,小時候多麼想學彈鋼琴,苦沒機會。現在給你機會,你為何不好好珍惜?」她希望孩子明白她的苦心。
「但媽媽我跟你不一樣,因為我一直不想學彈琴,也不喜歡啊!」孩子的話,她搭不上嘴。拿來問我,我笑笑說:「孩子沒想過學琴,這只是你的渴想,當然推不動她。不如問她愛玩哪一樣樂器,讓她來挑吧!」
結果,孩子挑了牧童笛,最後還吹得有板有眼。
但我卻窮追不捨追問:「你既然那麼想學彈琴,為何不自己學?」
「但我要帶孩子,又要照顧家人,哪有時間?」
「不,如果想學,就一定能騰出時間。」這是我的信念。
綜觀身邊許多父母,特別是新手爸媽。孩子一出生,兩夫妻就困在孩子的起居飲食與世界之中,沒有私人時間,更別說培養夫妻感情的二人世界。可能有人覺得這是為人父母的犧牲,但會否過了頭?當孩子長大成人,擁有自己的世界時,為人父母的世界又剩下什麼呢?
什麼都為孩子設想,把自己的需求夢想都置諸腦後,這種「給得太多」的愛與犧牲,很容易變成溺愛,甚至攔阻了孩子獨立。更何況,既然這是咱們的渴望與遺憾,為何不讓自己來彌補,硬要把這個重擔放在孩子身上?
親愛的爸媽們,有想過一些童年很想做的學的東西嗎?如果有,不如趁着年輕好好去追尋,說不定在我們奮力追尋的當下,會感動孩子跟隨我們的腳蹤。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