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早上,跟兩歲多的乖孫與女兒到公園玩耍。

早上八點多,公園的人不多,只有幾位晨運的老友記。乖孫拿着泡泡槍,在草地上邊跑邊射,玩得不亦樂乎。

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對外籍的父女。爸爸長得高高的,女兒本來坐在嬰兒車上,但一抵公園這片唯一的大草地,他就立刻把孩子抱起來,讓她在草地上奔跑。而他,則在一旁靜靜地觀看,不發一言。

這個看起來一歲多的小娃兒,走路還是左歪右拐的,但仍一步一步向前跑,很快就走到乖孫身邊,想要拿他的泡泡槍來玩。見狀,我這個婆婆已緊張起來,「人家想玩你的泡泡槍,就給人家玩嘛?」

「不行!這是我的!」小鬼頭緊握着槍不放。

我看着遠遠旁觀的那位外籍爸爸,一點想過來「調解」的意欲都沒有。怎知,那小女孩一點失望也沒有,繼續向前跑呀跑的,繼續她的奔跑旅程。突然,好像踩到什麼,她的腳一彎,已跌倒在地。滿以為她會喊爸爸大哭,但奇怪的是她沒有,很快就站起來,繼續跑。在遠處的爸爸,仍在旁觀。

跑了沒多久,她被地上的一片樹葉吸引了,撿起來放在手心,爸爸見狀揮一揮手,她立刻奔回爸爸身邊,他一把將她抱在懷中……

看着他們父女的相處,我在想:如果是香港的父母,會放心讓一歲多的孩子獨自在草地奔跑而不理會嗎?還是一見到她這樣,已出言制止:「別跑,會跌倒的啊!」呢?見她拿起樹葉,更想像會否沾到細菌,忙不迭要她用酒精洗手?

原來:不干預,不插嘴,讓孩子自由自在發現身邊的世界,任由孩子找出自己的「玩法」,不需要依隨我們過往的「說法」、「做法」,孩子才能真正體會玩的樂趣。

但對父母來說,當一個任由孩子的旁觀者是難的。因為我們都會看不慣,忍不了手,更忍不了口,就會多插一手,多講一句,滿以為這樣是「對孩子好」。卻沒想到,可能是扼殺了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與創意。

坦白說,這也是我當媽媽時滿以為「好」的。直到這陣子,跟女兒談論多了,也認識一些在「玩」這題目很有研究的朋友,終於醒悟到,「放手讓孩子去玩,才是最好的玩法。」

就像這個下午,跟孩子在堆砌「得寶」(DUPLO)積木。他說要砌一個停車場,我就把他想要的顏色積木遞給他,積極地不干預,不消十五分鐘,他果真砌了一個貌像停車場的模型出來,有板有眼!

跟女兒說:「你看,你的兒子!」

女兒回應說:「是啊!你放手讓他砌,他就會砌!」

對。面對這一代孩子的學習,就別插手,當一個信任他能力的旁觀者吧!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