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負重的人,應該都是偉大的。我們讀過很多古代故事,願意忍受一時屈辱,在所不計的人,才能成就大事,在歷史留名。有人把這四個字視為人生智慧,提醒自己在困惱時不要意氣用事,要顧全大局,放眼未來;有人認為這是生存之道,所謂「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能忍就可以避免很多紛爭;有人覺得這是成功策略,今天忍你一下,吃一些眼前虧,到真正要出手時才當仁不讓,打敗對手。

卻還有一種人,喜歡把這句說話變成自己人生的「形容詞」。這種人同樣有戰士般的奮鬥精神,在打仗過程中甚至還有可以犧牲的勇氣,只是內心還暗暗多了一種「忍辱負重,含冤不白」的情緒,無意識地永遠將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總是覺得自己吃虧,被人遺棄,被人欺負,被人攻擊;世界多麼不公平啊,為什麼自己付出的都沒有人看到,為什麼事情的功勞都要歸到其他人去,為什麼我吃了那麼多苦還未夠,為什麼沒有人像我一樣看到大局,為什麼人羣之中我就要擔演這個角色……最後換來的都是同一個問題:為什麼是我。

A和B一起組隊參加行山比賽,阿A的背包特別重,體能也比阿B稍弱,阿B顧全大局,不想阿A拖慢進度,向A表示可以幫忙揹一陣子,阿A欣然接受。阿B背上了A的包包,一邊行一邊開始感受到吃力;然後看到兩手揈揈的同伴,心裏愈想愈不舒服,腦海畫面從阿A收拾行裝開始,抱怨對方連出門準備也不懂,自己雖然好心幫忙,對方為何毫無羞恥地安然接受,埋怨自己為何會有這樣的伙伴,難道真是沒有選擇……愈想愈覺得痛苦,愈想愈覺得自己無辜;情緒愈弄愈壞,到最後如果比賽輸了,固然是阿A的責任;即使贏了,也會覺得全靠自己忍辱負重,不介意付出更多,但阿A卻可以坐享其成,於是又開始覺得不忿氣,團隊勝利的喜悅早已忘記。

為了堅持自己的追求,我們有時不得已要承受一些壓力,也要付出比別人更多一點的努力;面對惡劣的狀況,忍讓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修養。不是叫你退縮示弱,或者任人擺佈;但大事當前,千萬不要付出了又不服氣,忍耐了又不甘心;把「忍辱負重」一直放在心上,覺得塵世間什麼都是屈辱,什麼都是重擔,換來的只有更糟糕的心態,勝不能享受,輸不能接受,因為你覺得世界都跟你對着幹。長期咬牙切齒的人,焉能快樂?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