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代的民歌歲月,非常令人懷緬。我們組織民歌隊,差不多不能不唱「祖師爺偶像」Peter, Paul and Mary的民歌。我發夢也想不到,有幸在自己的演唱會中與Peter Yarrow合唱他們的名作《Blowing in the Wind》。這首歌是他們在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Jr)發表《I have a dream》演說當天,向全世界宣揚「反戰、和平」信息而現場演唱的「世紀名曲」。不過,我後來才知道這首歌是卜戴倫(Bob Dylan)的作品。Who is he?他是二○一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並不是作曲、作詞獎的得主!雖然他獲獎並不是因為這首歌,但一定有關係。我認為《Blowing in the Wind》是有史以來最有影響力的「反戰、和平」歌曲。這首歌在一九六三年面世時,美國正受到越戰的蹂躪,年輕人反戰情緒熾熱,全國受盡戰爭所帶來的煎熬,齊唱Blowing in the Wind。

《Blowing in the Wind》是一首很簡單的歌,歌詞中亦沒有用上任何艱深的字句,但帶出的信息卻強而清晰,激動心弦。它提出九個看似簡單的問題,表達對戰爭的控訴,沒有一個當權者能夠回答。「How many ears must one man have,before he can hear people cry?」Bob Dylan覺得找到和平的答案是存在的,不過我們找到它的機會卻很渺茫,因為它就像在風中飄舞的一張紙,終會降落在地上,但卻未必有人把它拾起來看清楚。不久,風又會再把它吹到半空。風停了又吹,永無休止。戰爭也是這樣,一場一場的繼續下去……

Blow也可解作「擤鼻子」。Don’t blow your nose in public,尤其是Blowing in the W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