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非黑即白

柳俊江.柳暗花明又一周
2016.03.26

上星期,有關防止自殺輔導,一份《不自殺契約》在網絡上惹來一大串誤會,滿城風雨。流言開始時,有人上載契約到社交網站,聲稱是教育局應對學童自殺的新措施,即時引來反彈,不少人爭相轉載,批評教育局措施離地不濟。到了第二天,社工界開始澄清,解釋契約不是教育局出品,而是學校社工和輔導人員常用的輔導工具,行之有效,並希望網絡言論息止,避免「膠化」這個輔導工具,令社工無險可守。

然後網絡上繼續爭論,並趨向兩極化:一邊的人認為契約無用,批評有理;一邊的人則認為批評者為反而反,蠻不講理。羣眾情緒有傳染性,容易導致這種非黑即白的下場,但我們細心一想,事情往往不能簡單地二元化。就契約本身,社福界內亦有不同意見,有不少專業人士對契約的成效有保留。不過,我們不可能就此界定契約「無用」。情緒運作不是機器運作,在輔導過程中,充滿未知的變數,性格、背景、年齡的對象都要用不同的手法。一些工具和手法對部分人無效,不等於對所有人無效,因為一些不完全的質疑去否定一個工具,只會減少輔導的方案。

反過來,批評的人很不講理嗎?如果這工具是社福界常用的工具,其實沒有大問題,如果是教育局臨時推出的危機處理工具,則大有問題,聽來很雙重標準嗎?非也,在自殺個案飆升的高危時期,社會大眾期望教育局能有處理危機的能力,提出更直接,更全面的輔導方案,這種期望遠大於一個社福界的小工具。所以,大家誤會是教育局的工具而變得情緒化,也是情有可原。

莫文蔚 姜濤 陳卓賢
人氣 TRENDING
王力宏 梅艷芳 李靚蕾 姜濤 MIRROR ERROR 張家朗 香港小姐 聲夢傳奇 炎明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