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羅乃萱.安坐家中

羅乃萱:家庭儀式,父母要識

專欄
2019.05.03

34loo01a

為人父母的,總渴望給孩子一個難忘的童年。
所以一到假日,總會帶他去旅行,生日了就送他一份「他最想要」的禮物。這些舉動不是不好,但「人有我有」的話,他未必會珍惜。反而一些日常持久的程序(或重複的行為),讓孩子有所期盼,也增進一家人的親密感。
記得孩子一兩歲時,每早我就會定時跟她爸走到她牀前,凝望着熟睡的她。輕喚着她的名字,然後看着她逐漸醒來,揉揉眼睛的樣子,我們笑了,孩子也笑了。這是我家喊起牀的儀式,就是讓孩子一覺醒來就看見父母的笑臉。
記得幫孩子洗澡時,我總會摟摟她,跟她說 「媽媽好愛你」,她也回應「我也是」,再親親她的額頭。這是我特意的,希望她記得父母的愛。
不可不提的,是晚上一家人握着手禱告。將所掛念的朋友逐一提名放在禱告中,讓孩子明白關懷自己之外,更要關愛他人。
不瞞你說,這些日復一日推行的程序,至今仍是孩子難忘的回憶。
其實,每一個家庭,都可以有自己特定的儀式。
如在飯桌上,有父母要求孩子要叫人吃飯才動筷。
如孩子一放學回家,就會抱抱媽媽。
如孩子面對考試,一定會收到爸媽留給他的打氣零食或小便條。
如吃過飯後,要幫忙將碗碟放進廚房並協助洗滌。
如孩子面對恐懼或不知所措時,總會用爸爸教的「用力吹五口氣」:「吁吁吁吁吁」的,將恐懼怪魔吹走。
總覺得,怎樣的儀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親子之間體會彼此關愛的那份心意。見過有媽媽要求孩子在備餐前要幫忙洗米洗菜,讓孩子親力親為,那頓飯他會吃得更津津有味。
最近拜讀《家庭儀式》(作者為梅蘭尼葛列瑟及艾克霍佛曼),憑着他們接觸幼兒的經驗與心理學的專長,道出了家庭儀式的定義,就是「特定的情境或時間點,所做的『有意識的行為重複』」這些不間斷持續且固定重複的行為,都是一種儀式可讓「孩子規律生活」、「讓你的孩子擁有強健的人格,而且還會負責」,正正是這一代孩子最需要的規律操練。
而父母最大的回饋,就是見到孩子受落,每天期待着父母會這樣做,並將之傳承下去。就像這個早上,因為掛念乖孫,女兒用Facetime打來,見到喊乖孫名字時他那伸手踩腳的快樂樣,不正正如往昔我們喚醒女兒時的反應嗎!
家庭儀式,聽起來好像深不可測。說穿了並非什麼難實踐的理念,只是日常活動而已,但確是父母不得不學、不得不懂的啊!

星級企業大獎2020 姜濤 陳卓賢
人氣 TRENDING
王力宏 梅艷芳 李靚蕾 姜濤 MIRROR ERROR 張家朗 香港小姐 聲夢傳奇 炎明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