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成語故事叫《合浦珠還》,並不像「破釜沉舟」或「負荊請罪」之類那麼流行家常,但十號風球山竹高調探訪香港之後,我就想到這個。
合浦是東漢時代一個沿海城鎮,農產不豐,卻盛產珍珠,又大又圓又亮麗的,鄉民以採得珍珠跟鄰鎮換取糧食,安居樂業。但一名貪官上場,眼見心謀,命人濫採濫捕,罔顧海洋生物的生態及循環周期,結果合浦的珠蚌愈來愈少,靠此維生的人更因而餓死。
到清廉的新官上場,體恤百姓,廢除舊制,禁止濫捕亂採,保育珠蚌資源,不到一年,珠蚌又繁衍起來,合浦又成了盛產珍珠的地方,百姓又富裕起來了。就是合浦珠還。
颱風肆虐,破壞瘡痍,過後的殘象,叫我想到:山竹膠還。
別的不說,就說杏花邨,災後,風過後水退後,留下一大片殘膠垃圾,包括塑膠和發泡膠。按設計看,有廿多年前的屈臣氏蒸餾水膠樽,又有廿歲的麥當勞包發泡膠盒。十年又十年在海裏,它消化不了,一次颱風怒還給人類。
不像合浦珠還喻珍貴的東西失而復得,山竹膠還把我們欠大海、欠地球的債還給我們,警示:夠了。
加拿大海洋生物學家,發現現在很多貝類海產身上,充斥不能消化的微膠粒,膠,都混進食物鏈了:「Toothpastes、soap scrubs、fleece jackets and more are putting a lot of plastics in the ocean —— and into the shellfish we eat」。牙膏、磨砂皂、fleece 外衣,帶來了不為意的海洋膠污染,蠔、蜆、青口等等不斷從海洋中吸收 microbeads,我們也吃了肉眼看不見的膠。只會愈吃愈多。
目睹杏花邨的「膠着狀態」,V說先決志盡量減少戴一用即棄的隱形眼鏡,那些用後都是沖進廁所的,我當然要更減少買眼鏡(每副兩膠片)衣服等,她要正式進入膠 alert 戒備狀態,源頭減廢之前,由自己做起。我沒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