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謝Netflix,多謝Now TV,多謝HBO,多謝樂視,還有即要到來的myTV super……容許我們更加肆無忌憚地「煲劇」(binge-watching)。
按Netflix 2014年調查,73%的電視觀眾,是一口氣看完2至6集電視片集,就像傳統的渡假──給我幾本書,一口氣在假期中讀完,現在變成煲劇,書商在慨嘆。
「重溫」的原意大概是讓觀眾可以補看當天直播時錯過的節目,怎知一集一集的滯後,最終在一個周末把它全部煲完。我們從前叫整天坐在梳化看電視的做couch potato,今天可加一個smart「聰明」在前面。
香港人「煲劇」當然比外國還要早,好像我看《悠長假期》、《戀愛世紀》以至更早期,91年的《東京愛的故事》都是趁住一個長假期,兩公婆對住電視一口氣看三、五集,很快便看完。換了今天,我們不用花腦筋去借碟買碟,只要你訂閱頻道,一切已經準備妥當!你要開始看《Sense 8》了嗎(Wachowski姊妹新作)?重溫明珠台曾播放的《Doc Martin》?還是要追最新的《Game of Thrones》(Madonna rebel heart tour抄了不少造型)?悉隨尊便,影星Kevin Spacey早就說看電視要──what they want, when they want it,如果他們要「喪睇」(binge) 就任由他們「喪睇」吧!
關於binge-watching,很容易被理解為日常生活太「碎片化」──兩分鐘的電郵、十秒鐘的WhatsApp、隔一陣上傳相片上 Facebook……把生活弄得支離破碎,最終覺得整日好忙,但最後又好像沒做過什麼。而每星期煲它三、五個鐘劇就是最好的「狂歡」節目,又或者生活的佐證。
有論者認為喪睇劇集會導致自閉、性格孤闢、抑鬱,又因為各有各看,大家有不同的進度,彼此可能不會討論劇情,同看(一)頻道,各自修行。
在這裏我想說的是:科技老是讓我們更多更多的索求,儘管不即時需要,也要ready。網上電視正正就是這樣,雲上儲存數以萬計的影片,沒有人說要逐一看完,但訂閱者就是可隨時觀看某一套戲的某一集──沒有擁有,卻可享用,這就是今天最有效利用資源、最方便的消費模式──是觀影經驗,而不是一盒DVD。網上電視的all-you-can-eat也沒有像自助餐的浪費食材,卻可滿足無數(大食)影癡,他們理論上可以24/7地看,「宅」得有道理。
對於今天愈來愈多人崇尚的微模者(minimalist)生活方式,能享有,但不需擁有就是最神奇。